首页 > 科学技术 > 语文知识 > 「人间」副刊

「人间」副刊
2011-12-03 09:16:36   来源:   点击:

    《中国时报》以发表文学作品为主的版面。历任主编有徐蔚忱、李叶霜、毕珍、王鼎钧、桑品载、高信疆、陈晓林、王健壮、金恒炜、陈怡真、季季、杨泽、刘克襄等。

    「人间」副刊对於台湾文化思潮建构的影响主要在1970年代高信疆主编时期。高信疆辟设「海外专栏」,以「海外华人」及「中国文学及世界文学」为邀稿对象与主题。旨在沟通海外的知识分子群与国内读者,初期专栏采约稿,以在东南亚及欧美的华文作家为主,或译介,或评论,囊括众多海外学人执笔,包括夏志清、刘绍铭、郑树森、叶维廉、李欧梵、白先勇、施叔青、张系国、水晶等人。其中,郑树森被誉为台湾驻海外的「文学特派员」,对於国际文学的动态有最即时的报导,诸如诺贝尔文学奖的资讯以及得奖作家的访问。「海外专栏」的设置,使得外文系知识分子介入台湾现代文学的批评之中,对於传统中国文学批评来说,有融合也有冲击,在1970年代末期,夏志清与颜元叔在「人间」副刊上的论辩,分别代表了印象式批评与形式批评的2种文学批评取向。

    1975年,高信疆开辟「现实的边缘」专栏,推动报导文学:「以文学的笔,新闻的眼,来从事人生探访以及现实生活真实报导的生动写作方式」。专栏分为「域外篇」、「离岛篇」、「本土篇」,首开注重乡土与报导文学之风,让人间副刊形成多元文化形态的副刊。对洪通、朱铭等乡土艺术家的报导,启动了台湾在地文化的重新认识与价值肯定。

    相对於1970年代的外交挫折,「人间」副刊却掀起了乡土热,重新认识自己、参与社会、反哺大众,被视为乡土文化重要的形构场域。对於乡土文学的态度,有同情,也有支持,对社会的现实关注,是走入乡镇、市井、矿区、渔牧……,人物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而这些「漫写人间困苦情」的社会写实作品,看在一些以统治者的文艺政策为依归的文人眼中,是相当「不健康」的,而且是在「丑化社会」。「人间」副刊因而承受了相当的压力,高信疆能在乡土文学论战前後两度出任执掌,是「人间」副刊文化转型的关键。

    1978年,高信疆设立时报文学奖,带出了诸如张大春、黄凡等前卫性的作家。2004年,与联合报文学奖,以「两大报文学奖的设立」「造成今日文学生态」俱为「台湾新文学发展重大事件」之一。

    虽然与「联合副刊」同为国民党中常委的两大报副刊,但「人间」副刊的表现是较为前卫的,敢在体制内触动小禁忌。1986年在《文讯》的一份报纸副刊问卷调查当中,「人间」副刊荣获「花样最多的副刊」、「最关心我们社会现实的副刊」以及「最具文化使命感的副刊」之最。

    中文关键字: 时报文学奖 , 乡土文学论战 , 报导文学 , 文学批评

    参考资料

    1. 焦桐。1986。〈票房副刊?票房作家?:从问卷调查看报纸副刊〉。《文讯》,22:67-73。
    2. 林淇瀁。1993。〈文学传播与社会变迁之关联性研究:以七○年代台湾报纸副刊的媒介运作为例〉。硕士论文,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
    3. 李筱峰。1999。《台湾史100件大事》。「影像?台湾」31-32。台北:玉山社。
    4. 联合报副刊编辑。2004。《台湾新文学发展重大事件论文集》。台南:国家台湾文学馆。
    5. 张俐璇。2007。〈两大报文学奖与台湾文坛生态之形构〉。硕士论文,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

    延伸阅读

    1. 林丽云。2000。〈台湾威权政体下「侍从报业」的矛盾与转型1949-1999〉。收於《文化产业:文化生产的结构分析》。张苙云编。台北:远流。
    2. 林淇瀁。1997。〈文学?社会与意识型态:以七○年代「乡土文学论战」中的副刊媒介运作为例〉。收於《第二届台湾本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本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编。台北:台湾师范大学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3. 瘂弦、陈义芝主编。1997。《世界中文报纸副刊学综论》。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陶村诗稿》
下一篇:七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