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语文知识 > 台湾意识

台湾意识
2011-12-03 09:56:52   来源:   点击:

    以台湾人为中心所建构的想像共同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台湾意识」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日治时期殖民地下所强调的「台湾是台湾人的台湾」,为台湾人欲图建立的想像性共同体之轮廓及其界线。但就「台湾意识」的成形来说,1977-1978年间的乡土文学论战更为关键,从叶石涛、陈映真等人围绕着「台湾文学」相关界说的讨论过程上,逐渐延伸出的议题。在此基础上,1980年代初期围绕着「台湾意识」、「中国意识」的相关讨论,与诸党外政治运动所推动的「住民自决」议题,引发愈来愈多的关切,连带影响整个社会,特别是知识分子之间,有关「台湾结」、「中国结」的热烈话题。1990年代有关统独的纠葛,21世纪蓝绿认同的话题,都和「台湾意识」有关。

    在乡土文学论战爆发前後,叶石涛重新提出了诠释日治台湾文学的架构:以台湾意识为中心的台湾乡土文学。在1977年5月发表的〈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中,叶石涛将包括日治时期在内的台湾文学,界定为「居住在台湾的汉民族及原住种族所写的文学」,认为「台湾的乡土文学应该是以『台湾为中心』写出来的作品;换言之,它应该是站在台湾的立场上来透视整个世界的作品」。而台湾意识「即居住在台湾的中国人的共通经验,不外是被殖民的、受压迫的共通经验;换言之,台湾乡土文学所反映出来的,一定是『反帝、反封建』的共通经验以及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跟大自然搏斗的共通记录,而不是站在统治者意识上所写出来的,背叛广大人民意愿的任何作品。」

    不同於战後标榜抗日、并藉以突显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流论述,叶石涛将抗争与受难视为一体两面,且以台湾意识来理解,企图打造一道凝聚台湾人民及其历史的线索。然而,台湾意识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亦即「认同台湾人民、土地及其历史」,直到1983-1984年「台湾意识论战」激烈展开之际,才有较为明确的表达,例如宋冬阳〈现阶段台湾文学本土化的问题〉、陈树鸿〈台湾意识:党外民主运动的基石〉、许水绿〈台湾文学界说与方向〉、梁景峰〈我的中国是台湾〉等文章,「台湾意识」因而在在彰显着台湾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性。与此同时,党外政治运动所倡议的「台湾住民自决运动」,亦有助於「台湾意识」之成形。

    自乡土文学论战以来,陈映真即坚持反对所谓具有分离意识的台湾意识论说。在1977年6月发表的〈「乡土文学」的盲点〉,陈映真驳斥叶石涛之论,认为台湾意识的过度强调,经过某些「立论者将它推演到所谓『台湾的文化民族主义』」之际,便可能形成一种「用心良苦的,分离主义的议论」。不同意叶石涛以「台湾意识」做为诠释的架构,陈映真特地指出1970年代反帝国、反殖民的精神价值,并将日治台湾历史及其文学,置入中国近代历史过程中不断遭遇帝国主义者欺凌、压迫的共通模式之中,台湾人民、历史及文学自然无法切割於中国之外。1983-1984年「台湾意识论战」展开之际,陈映真继续在坚持「中国意识」、中国近代历史的共通命运模式下,反对「台湾意识」之论。其他较重要的文章包括吴德山〈走出「台湾意识」的阴影〉,戴国煇〈研究台湾史经验谈〉,陈映真、戴国煇对谈〈「台湾人意识」「台湾民族」的虚相与实相〉,陈映真〈中国文学和第三世界文学之比较〉、〈为了民族的团结与和平〉,刘添财〈台湾文学分离运动〉等。

    历经「台湾意识论战」、1987年的解严,「台湾意识」隐然成为重新书写台湾历史、认识台湾社会、架构台湾本土化文学的重要核心。

    中文关键字: 本土化运动 , 族群认同 , 台湾文学 , 陈映真 , 叶石涛

    英文关键字Nativist movement , ethnic identification , Taiwanese literature , Yin-Zhen Chen , Shi-Tao Ye.

    参考资料

    1. 叶石涛。1979。《台湾乡土作家论集》。「远景丛刊」114。台北:远景。
    2. 叶石涛。1983。《文学回忆录》。「远景丛刊」284。台北:远景。
    3. 叶石涛。1985。《没有土地˙哪有文学》。「远景丛刊」205。台北:远景。
    4. 叶石涛。1987。《台湾文学史纲》。高雄:文学界。
    5. 叶石涛。1990。《台湾文学的悲情》。「派色文化」7。高雄:派色文化。
    6. 叶石涛。1990。《走向台湾文学》。「自立文库」2036。台北:自立晚报。
    7. 陈映真。1988。《陈映真作品集》。台北:人间。
    8. 彭瑞金。1980。《泥土的香味》。「沧海丛刊」。台北:东大图书。
    9. 彭瑞金。1991。《台湾新文学运动40年》。「台湾经验40年系列丛书」。台北:自立晚报。
    10. 彭瑞金。1995。《台湾文学探索》。「台湾文学研究系列」3。台北:前卫。
    11. 施敏辉编。1989。《台湾意识论战选集:台湾结与中国结的总决算》。「新台湾文库」5。台北:前卫。
    12. 张富美编。1988。《台湾问题讨论集:台湾现状与台湾前途》。「新台湾文库」10。台北:前卫。
    13. 李乔。1983。〈台湾文学正解〉。《台湾文艺》,83:6-7。
    14. 叶石涛。1983。〈论台湾新文学的特质〉。《文讯》,4:24-30。
    15. 宋冬阳(陈芳明)。1984。〈现阶段台湾文学本土化的问题〉。《台湾文艺》,86:10-40。
    16. 高天生。1984。〈山雨欲来风满楼:一九八三的台湾文学评论界〉。《自立晚报》,10版,1月4日。
    17. 陈映真。1984。〈中国文学和第三世界文学之比较〉。《中华杂志》,247:27-38。
    18. 吴德山。1984。〈走出「台湾意识」的阴影:宋冬阳台湾意识文学论底批判〉。《夏潮》,2(1):36-57。
    19. 陈映真、戴国煇。〈「台湾人意识」「台湾民族」的虚相与实相〉。《夏潮》,第2卷第1-2期连载。
    20. 陈树鸿。1984。〈台湾意识:党外民主运动的基石〉。《生根周刊》,12:17-20。
    21. 刘添财。1984。〈「台湾文学」分离运动〉。《中华杂志》,253:15-16。
    22. *谢春馨。1995。〈八○年代「台湾文学」正名论〉。硕士论文,中央大学中国文学所。
    23. *游胜冠。1996。《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兴起与发展》。「台湾文学研究系列」7。台北:前卫。
    24. 陈去非。〈从台湾本土文学的发展谈起〉。喜菡文学网论坛,「文学理论」。2008年7月21日读取。http://www.pon99.net/phpBB2/viewtopic.php?p=3595&sid=1bfc943b0259421b7974cd9c8c36a303。
    25. 陈宁贵。〈台湾文学本土论〉。陈宁贵诗人坊。2008年7月21日读取。http://ningkuei.blogspot.com/2007/07/blog-post_19.html。
    26. 游胜冠。〈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发轫〉。陈柏达的网志,「文学赏析」。2008年7月21日读取。http://blog.udn.com/ChenBoDa/765282。
    27. 赵天仪。〈根植台湾:话台湾本土文学〉。国立台中图书馆,「社教资料杂志第288期」。2008年7月21日读取。http://public1.ntl.gov.tw/publish/soedu/288/01.htm。
    28. 陈芳明。〈从接枝到开枝〉。台湾文学部落格,「文学创作」。2008年7月21日读取。http://140.119.61.161/blog/forum_detail.php?id=195&classify_id=8。
    29. 彭瑞金。〈文学的养分〉。自由电子新闻网,「自由副刊」。2008年7月21日读取。http://www.libertytimes.com/2002/new/mar/11/life/article-2.htm。
    30. 陈仁端。〈海峡两岸关系与台湾本土化运动〉。中国网,「新闻荟萃」。2008年7月21日读取。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13lagxyth/657263.htm。
    31. 陈映真。〈论「文学台独」〉。华夏经纬网,「专题」。2008年7月21日读取。http://big5.huaxia.com/zt/2001-19/32790.html。
    32. 陈昭瑛。〈论台湾的本土化运动:一个文化史的考察〉。海峡评论,「第51期」。2008年7月21日读取。http://www.adanstar.com/FF/51-5674.html。

    延伸阅读

    1. 游胜冠。1996。《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兴起与发展》。「台湾文学研究系列」7。台北:前卫。
    2. 谢春馨。1995。〈八○年代「台湾文学」正名论〉。硕士论文,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3. 叶石涛。1987。《台湾文学史纲》。高雄:文学界杂志社。
    4. 彭瑞金。1991。《台湾新文学运动40年》。「台湾经验40年系列丛书」。台北:自立晚报。
    5. 李勤岸等。2006。《台湾文学正名》。台南:台湾海翁台语文教育协会。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圣陶壶
下一篇:美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