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喜
2011-12-03 14:26:37   来源:   点击:

    陈秀喜(1921.12.15~1991.2.25) 诗人。新竹人。昭和8年(1934)毕业於新竹女子公学校後,即由养父聘请教师在家修习汉文。陈秀喜从16岁就开始以日文书写诗、短歌与俳句,并且在战後成功地跨越语言隔阂,以中文重新开始诗的创作。1967年,陈秀喜加入日本东京短歌社的台北支部,1968年加入笠诗社,并从1971年起担任社长,出版第一本中文诗集《覆叶》。此外,她是台湾俳句社和台北短歌研究会的同人,并同时为台湾笔会会员。作品曾获美国国家诗集出版协会国际诗奖第二名,诗人节徵诗比赛第三名。陈秀喜平素为人热情豪爽,对於提携新进不遗余力,晚年居住在台南关仔岭的别墅笠园,文学访客络绎不绝,在台湾文坛上享有「陈姑妈」的尊誉。生平着作有日文诗集《斗室》、中文诗集《树的哀乐》、《灶》、《岭顶静观》、《玉兰花》等书。辞世後,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委请李魁贤编订生平着作,并於1997年出版《陈秀喜全集》10卷,为现今最完整的作品集。作为台湾诗坛前辈,陈秀喜擅长透过质朴的文字,表达出深刻浓醇的诗思,并且融入她身为母亲人妻的生活经验,开拓出兼容并蓄的女性书写模式。如〈覆叶〉中,陈秀喜透过覆叶的隐喻,点出女性生命伸展的动力是慈爱,而不是向权力高峰攀越的野心。而在〈台湾〉诗中,她亦以温暖包容的母亲意象来取代自伤抗议的激烈姿态,召唤台湾人民的本土认同。在〈棘锁〉诗中,她也以女人所经验到的辛酸血泪,说明台湾女性在婚姻中牺牲隐忍的处境,对於传统父系家庭制度,提出了温和而有力的批判。总括来说,陈秀喜是台湾诗坛上的代表人物,她不但成功跨越战後语言隔阂,而且创作时间横跨半世纪,作品也翻译成英、日、韩等文字,在海外享有令誉。尤其她在女儿、人妻、母亲等性别身分上的深刻体认,也让她的诗作在题材和表现方式上呈现出异於男性诗人的深度和关怀,开展出女性诗学的另番面貌。(吕明纯撰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陈克华
下一篇:陶壶生人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