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先生料事如神:为何儿子却一般般

2021-03-23 10:27:12 作者: 孔明先生料事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谋士,军事家,政治家,他料事如神,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但是就是这么一个聪明人他的儿子却一般般无所作为,这是为什么呢?

蜀汉景耀六年,魏国大举进兵伐蜀,魏将邓艾率领偏师三万人从阴平险道偷度,进入益州腹地。兵行险招,确乎达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江油守将马邈见到邓艾大军犹如神兵天降,遂惊慌失措、不战而降。

1.jpg

网络配图

邓艾占领江油,获得了粮草军械的补给,接着南下作战,兵锋直指成都。后主刘禅接到战报以后,连忙召集成都附近的各路人马前去抵御。这支部队的统帅非常的特殊:因为他的父亲,叫做诸葛亮。他就是诸葛瞻。

诸葛瞻率领部队到达涪县组织抵御,由于前锋部队被邓艾击破,又退守到了绵竹。邓艾派使者入城招降诸葛瞻,信中写道:诸葛瞻如果投降,一定上表魏帝封他为琅琊王。诸葛瞻看完信后大怒,斩杀使者,领兵出城与邓艾决一死战。邓艾布置他的儿子邓忠率领一支部队攻击诸葛瞻的右翼,司马师纂率领一支部队攻击他的左翼。

邓艾军初战不利,邓忠和师纂两支部队被诸葛瞻击退,于是向邓艾报告说:“贼未可击”。邓艾大怒,说:“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并扬言要将他们军法处置。于是邓忠和师纂只得抖擞精神,回头再战,终于大破诸葛瞻。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父子二人俱亡于阵前,以身殉国。

绵竹战败,把守卫成都的最后一点本钱都消耗殆尽了。在投靠东吴和退守南方两条建议都被朝中的投降派否决掉之后,后主刘禅无计可施,只得舆梓自缚,开城投降。蜀汉遂亡。

可以说是绵竹之败是后主刘禅不战而降的直接原因。那么绵竹之战又为什么会失败呢?首先是部队的战斗力有差距。邓艾率领的部队都是长年驻守边地,与羌、狄等少数民族和蜀国精锐多次交战的精兵悍将,是在战火的洗礼中存活下来的虎狼之师。

而诸葛瞻率领的部队是由养尊处优的御林军和驻守成都外围的一些部队零时拼凑而成的乌合之众。(蜀汉的主力部队都跟随姜维在剑阁抵挡钟会)双方军队的作战素养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其次是敌军统帅太厉害。魏将邓艾是后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名将,身经百战,军事才华绝伦,作战经验丰富,姜维也打不过他。

而诸葛瞻是初次出征,实战经验太少。他打邓艾,是菜鸟遇上了老司机。再有就是敌军士气高昂。邓艾军深入死地,只有打胜仗一条路,败则必死。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邓艾军求胜的欲望更强。这也就解释了邓艾军为什么会在出战不利的情况下,因为邓艾的大怒而回头再战并最终击破蜀军。

然而作战双方实力的悬殊,并不然成为掩饰诸葛瞻才能平庸的理由。抛开以上这些客观原因,诸葛瞻本身的无能也是绵竹之败的一条重要原因。据《三国志.黄权传》的记载,诸葛瞻率军抵达涪县的时候,一直盘桓不前。

有个叫黄崇的大臣曾经劝说诸葛瞻应当迅速前行守住险要之地,不让敌军得以进入平川之地。这本是一条极好的建议。但诸葛瞻却犹豫不决,没有采纳黄崇的建议。最终让邓艾长驱直入,连仅有的一点战机都没有抓住。可见这位诸葛少帅的军事才能着实平庸,远不及乃父。

同时诸葛瞻在政治上的作为也是乏善可陈。《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写道:“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认为诸葛瞻要为蜀汉的灭亡承担重要责任。这个观点虽然在历史学界存在争议。但是诸葛瞻的才能平平则应当是真的。俗话虽然说:“虎父无犬子”。可是在诸葛瞻的身上,已经完全褪去了他父亲的智慧光环。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诸葛瞻父子二人最后为国捐躯,大义凛然,其人品和忠诚是值得后人尊敬赞叹的。蜀汉功勋元老的后人在这方面表现都很让人动容,在绵竹之战中为国捐躯的还有张飞的孙子张遵、李恢的儿子李球,赵云的儿子赵广跟随姜维在沓中之战中阵亡,关羽的后代在蜀国灭亡后被庞德的儿子庞会屠戮殆尽。

2.jpg

网络配图

还有刘备的孙子北地王刘谌,在刘禅投降的那天,“伤国之亡,先杀妻子,次以自杀”,用全家的生命为蜀汉殉葬。这些子弟们如同他们英雄的父辈一样,为蜀汉政权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粉蜀汉的原因,在这个割据政权里,确实存在着一种高贵的精神,叫做义。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赵子龙“单骑救主”,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他们的子孙又为保卫这个父辈用鲜血建立起来的王朝而舍身殒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