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全文一览

2021-04-01 18:04:40 作者: 2021年《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全文重点内容摘录如下: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包括G60国家高速公路和沪苏湖、商合杭高速铁路沿线的上海市松江区,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嘉兴市、金华市,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宣城市9个市(区),总面积7.62万平方公里。为持续有序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制定本方案。

  战略定位。

  ——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以市场化方式加强合作,夯实先进制造业基础,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竞争新优势,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积极培育多元化创新主体,优化G60科创走廊创新资源配置,加强改革举措系统集成、集中落实,形成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创新成果有效转化的制度体系。

  ——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走廊。统筹G60科创走廊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围绕产业发展完善城市功能,根据不同城市特点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形成规划布局合理、产业基础良好、城市功能完善的产城融合发展格局。

  建设目标。

  到2022年,科创走廊建设初显成效。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一体化布局达到较高水平,区域政策制度协同实施机制基本建立,一批改革创新举措集中落地,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掌握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显著增加。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上市(挂牌)企业数量年均新增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年均新增3000家左右,引进高层次人才、应届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每年不少于20万人。

  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区域政策制度制定实施高效协同,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产业高端人才加快集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在国内外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成为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

  强化区域联动发展,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层次,夯实先进制造业基础,延伸高端服务业链条,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融合,打造产业升级版。

  (一)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坚持市场机制主导和产业政策引导相结合,联合编制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同、错位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建设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在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布局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基因编辑等一批未来产业。

  (二)以金融服务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成长创新企业上市融资。依托上证G60创新综合指数和上证G60战略新兴产业成份指数,设立并做大做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产品。鼓励证券服务机构跨行政区域合作。探索在长三角各股权交易中心设立G60科创走廊分中心。加快发展知识产权等轻资产质押融资。加快G60科创走廊征信平台建设。围绕研发设计、供应链服务、检验检测、节能环保、大健康等重点领域培育壮大一批服务业企业,推动形成一批特色服务业集聚区。

  (三)打造协同开放的经济发展高地。在电信、保险、科研和技术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放宽注册资本、投资方式等限制,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化区域内综合保税区产业布局,加强保税区之间产业协同和信息共享,进一步提升货物、资金、人员流动的自由便利。依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平台,提升G60科创走廊进出口商品常年展示中心和跨境电商产业联盟功能,打造一批进口贸易集聚区。

  (四)推动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建设跨行政区域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探索产业合作、税收分享、一体化统计新模式,打造创新政策联动区。依托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采取“园区整合”“一区多园”“合建园区”等方式加强合作,整合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和优化重点产业布局。

  (五)推动产业链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产业、区位、要素优势,通过跨区域、多层次的产业分工,构筑区域联系紧密、产业配套完善、梯度转移有序的产业组织体系。持续完善产业联盟体系,开展产业链联合招商,搭建G60科创走廊要素对接平台,加强重大创新项目落地的协同合作。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实现各地优势产业相对集聚、产业链上下游分工合作和协同发展。建立区域标准化联合组织,促进企业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