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服儒雅,皮里春秋”,古代儒生如何从国士走向虚伪卫道士?

2020-08-02 20:01:56 作者: “被服儒雅,

说了半天儒生了,但是拍着胸脯讲,中国的集权王朝太长久了,文明太苍老了,不管他的主体哲学思想怎么缝缝补补,他都已经把路走到了尽头。

几千年的王朝更迭,每一次前朝皇帝的被推翻都是给后世统治者的试卷,怎么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最终的结论也只能是龟息,假死,停止文明的一切活力,将政权的运行纳入枯燥的轨道,那么在没有外力侵蚀的情况下,就能最大程度的保证政权的安危。

东亚民族平均105的智商不是吹的,这确实是最好的皇帝避险的方法。儒生作为文明这具肢体里最有活力的细胞,最先纳入轨道的就是他们。

三.由李贽经历看儒生大境遇

1.愚昧维护君主,内心胆小如鼠

从李贽的境遇来看,读书不做官不行,还得不说话。你替种田人说话,替商人说话,动摇国本,意欲何为?

李贽也是做了三十年官的人了,他不知道闭嘴嘛?他不知道明哲保身嘛?他的至交好友的背叛,论战书信作为定罪依据,没有证据编排证据的构陷,表示大儒还是有想象力的,他们对于维护自己的皇帝的新衣异乎寻常的狂热,他们明明各个胆小如鼠,却在逼迫七十六岁的老人自尽方面勇气无限。

2.时代特色击鼓传花成产业链

大儒们不知道文明的衰败吗?不知道国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嘛?他们都知道,可是等地雷引爆的时候,可能他们早就不在了。没有人有责任感的,你朱家的江山,爱新觉罗的江山,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这样的产业链,读书人几乎是一个模子出来的,没有什么个性可言。

万马齐喑究可哀嘛?有什么用,清代发展到最后极端的做官艺术,不战不和不守,不降不死不走,已经把儒生,这些卫道士的终极形态暴露无疑,终究只是个官,却几乎不是个人了。结语:

儒家国士,曾经多么震耳欲聋的称谓啊,他是民族的脊梁,从汉开始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从卫霍,耿恭到王玄策,郭子仪。中华民族从来是国士辈出的。可是到了明清,国士变成了卫道士,到了清末,变成了清流,儒生变成了耍嘴皮子的代名词,他们各个慷慨激昂的同时斜瞥着皇帝,随着皇帝的快乐而快乐,随着皇帝的悲伤而悲伤。

他们一辈子为了自己内心深处嗤之以鼻的东西做愤怒状,为了仁义礼智信攻击着,战斗着。他们总是标榜自己的道德理学,却缺乏做人基本的道德,人类与生俱来的美德也被知识消磨得几乎殆尽了,为了丫鬟拌嘴打扰了午休取人性命,为了给政敌下绊子而罔顾大局,从大从小,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踏着他们嘴里维护的东西。

把知识分子从儒生变成卫道士,皇帝们花了将近千年的时光打磨书生的脑袋,观察旧时代知识分子堕落的情况,避免伪善充斥社会,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也是有深刻的意义的。

参考资料:

《明史》

《清史》

《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