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割据推动唐朝灭亡,那么唐朝为何还要设立“节度使”制度呢?

2020-08-04 21:04:47 作者: 藩镇割据推动

此后,直到“安史之乱”前,在中国北部,自东向西,先后建立了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 安西、北庭八个方镇节度使。同时,在西部建立剑南节度使,南部建立岭南五府经略使。全国十个方镇,均有“长征健儿戍守,这就是所谓方镇兵时期。

在节度使成立之后,由于节度使可同时兼领数镇,职权甚重。《新唐书·百官四下》节度使条云:

节度使掌总军旅,颛诛杀。初授,具帑抹兵仗诣兵部辞见,察使亦如之。辞日,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驿辄上闻。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将鸣珂,金钲鼓角居后,州县印迎于道左。视事之日,设礼案,高尺有二寸,方八尺,判三案,……三日洗印,视其刓缺。

由仪式之特别隆重,亦可见其职务之重要,权力之显赫。

节度使为使职,例以都督、都护或行军总管为本官。还例兼尚书、仆射等为检校官,例带御史中丞、大夫为宪官。有时还加同平章事侍中或中书令为“使相”。

节度使还兼所在地区的采访使。如开元二十一年,张守珪为范阳节度使,兼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天宝四载,王忠嗣为朔方节度使,兼河东节度采访使。

开元末期,采访处置使已由职掌道内监察,转为兼掌道内行政。节度使例兼此职职权亦由边境军事扩大到管内行政。后来采访使改名观察使,成为凌驾于州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节度使亦例兼不辍。

节度使又例兼营田使及支度使。营田使主掌边境屯田,支度使负责军费开支。节度使例兼此二职,即又掌管军队的钱粮财政大权。

节度使兼职如此之多,权力如此之大,俨如一方诸侯,自然深得君主的器重。天宝末年,全国十镇,共有镇兵四十九万人,戎马八万余匹。其中,范阳、平卢、河东三镇有镇兵十六万三千九百人,戎马二万六千余匹。玄宗用人不善,将此三镇委于安禄山、史思明。安、史拥此强兵健马,终于兴风作浪,酿成一场大乱。

四、结语

综上所述,唐朝节度使制度的设立,既是边疆形势的产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加成的结果,该制度的出现是适应时代的产物。但唐朝并没有解决节度使权力过大的问题,终于引爆了安史之乱,平乱后节度使制度不仅没有消灭,反而越来越严重(后唐时节度使已经不被中央政府任命,多传给子孙或者部将),最终,随着黄巢起义和愈发严重的节度使藩镇割据,盛唐也化作一缕灰烟,节度使发展的变质,既不是统治者所乐见的,也不是设立者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