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发生火灾时,有消防队吗

2020-08-27 01:06:06 作者: 古代发生火灾

上图_ 故宫

紫禁城是明朝的政治中心,其中殿堂遍布,楼阁林立,防火减灾尤为重要,为此,有308口鎏金太平铜缸矗立在紫禁城的各个角落。太平缸直径160厘米,高120厘米,重1500多公斤,能蓄水2000升,作用类似于现在的消防蓄水池。

太平缸与其它水缸不同,在基座下有一个中空的口,方便炭火在缸下烘烤。从当年小雪到次年惊蛰,一口缸每日用炭十五公斤,防止冬季缸内蓄水结冰,防患于未然。在紫禁城建立的五百多年里,总共发生大小火灾五十八次,平均十年发生一次火灾。太平缸起到了花小钱办大事的作用。

上图_ 故宫内的储水缸

清朝时出现了先进的“机桶”,类似于消防车的雏形,由压梁、气包和水箱等构件组成的大型救火设备。据《清宫述闻》记载:

“紫禁城内禁区饬火蚀,乾清宫等到处机桶70架。”

机桶使用时,四人分两组,负责抬压压梁,一人负责软管。水箱中的蓄水受到外来气压的挤压,通过软管向外喷射水流,射程可达30米。

灭火时,需要大量的水。湖南的《救火事宜》规定,每县设立救火夫头五人,夫头各管十名水夫,官府每月给夫头工食银三钱。夫头及所属水夫配有专属的颜色和灯笼。突发火灾时,水夫按色担水,每一担水,夫头给一根水签,事后,一根水签折算一文钱。当地政府根据各色水夫的表现,给予评定。发现水夫不听从夫头指挥,或者夫头克扣水钱、中饱私囊的,一经发现,严惩不贻。

总的来说,古代在防火防灾的设施上是不断改良的,当时人们对其防患的意识也是相对到位和重视的。

文:计白当黑

参考资料:《左传》《礼记?少仪》《考工记》《申鉴?杂言》《唐律》《通典》《东京梦华录》《清宫述闻》《救火事宜》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