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第一女画家宫素然,真迹流落日本,画中细节暗示人物命运

2020-09-04 15:25:26 作者: 金朝第一女画

宫素然,金代著名女画家。她以白描人物画见长,创作有传世名作——人物长卷《明妃出塞图》一幅,在画中寄托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该画于清朝咸同年间流入日本,被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收藏。这幅画,有一个细节,一直颇耐人寻味。

我们先来大致看看这幅画是什么样子的。宫素然《明妃出塞图》描绘了一队人马正在迎风行进的情形。画面中有七人七马,为护送、迎接王昭君的各级官员,前面一人为汉装官员,头部紧紧包裹在厚厚的冠服中,左手以扇形物遮住面颊,似乎为眼前的寒朔气象所震惊,陷入沉思状态。他身旁的骑马胡服官员当为级别最高的迎接官员,正微弯身躯,执鞭匆匆催马而行,目光流露出些许不安和沉郁神色。

身后数人作为伴送官员,或侧身,或作低语交谈状,或露疲倦之容,或带倔强、跋扈之气,亦随众匆匆前行,以尽自己的职责。最后一组仅有一人,亦胡服装扮,正按马匆匆赶来,呈策马欲奔状,目光沉稳地看着前方的人马,流露出坚毅的神态,右手臂上站立一海东青(猎鹰),马前一猎犬亦随之欢快地奔跑前行。

此件作品全幅气势开合起伏,将艰难行进在寒风凛冽的朔野之中的和亲队伍前行的情境绘制出来,非常真切地再现出了昭君出塞的动人场面。

宫素然《明妃出塞图》以当时契丹人、蒙古人形象为模型,创造出了非常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造型极为传神,人物的衣着、动态、表情也都非常符合画中人物的身份。画中人物的动感很强,画面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马匹前行的动势,将沙尘迷漫、寒风凛冽的北方季侯状态逼真地再现出来,这亦是这件画卷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人物衣纹线用笔也非常富有特色,画家勾勒衣纹线后,又在线条周围以淡墨进行渲染,使衣纹褶皱处具有很强的凹凸感、立体感,胡须、衣纹、马鬃以及胡服上的兽毛纹理,也都刻画得极为精细,呈现出皮毛颇为强烈的质地感。宫素然《明妃出塞图》在用笔上已经没有早期金代画家劲锐简放的笔墨格调,而呈现出了细秀飘逸的审美格调,在用笔上很是耐人寻味。

画面的中心位置是王昭君,也是全卷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也是细节暗示最多的地方。前有两马夫挽缰,缩肩挽袖艰难地引马前行。王昭君则头戴貂冠,身著胡服,右手挽马之鬃毛,左手遮住下巴,似挡住阵阵寒风的侵袭、吹拂,双目平视远方,眼光中流露出坚毅的神色。身后一女伴则右手抱琵琶,左手遮面部,回首而望。

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王昭君,也正是这个细节,看了让人“不寒而栗”。作为画面中最为主要的一组人物,王昭君显然为特意刻画的部分,前有牵马部卒引导,后有女伴侍从护卫,以突出其特殊的地位。尤其女伴所抱琵琶,更暗示出王昭君的身份,有着深刻的内在喻指含义。

正所谓“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王昭君作为求和的牺牲品,他舍弃了自己的安稳生活,甘愿到边疆去,嫁给一个异国的男子。正是这一细节,也展现了在寒风凛冽的边远荒漠中,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恐怕不可能生存下来,这也暗示了王昭君以后凄苦的生活,真是不能不让人感慨。可以说,幽怨、哀伤和美丽的情感之物,似乎都隐隐寄寓在这一怀抱的琵琶之中。

?王昭君伟大的举动背后,实际上暗含了很多心酸,中国古代的女性,往往是政治利益的牺牲品,似乎牺牲一个人的幸福,成全千千万万的人是正当的,但是这种成全,是否就是正义、正当的呢?各位读者,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您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