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被废立次数最多的太子,最终还是当上了皇帝

2020-09-06 11:17:10 作者: 历史上被废立

从种种表现看,景帝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可随着朱见济的死去,景帝有点颓丧了。偏偏景帝没有其他子嗣,这样朝廷上下便开始酝酿重立朱见深为太子。率先发难的是监察御史钟同和礼部郎中章伦。钟同的奏疏如下:

“父有天下,固当传之于子。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臣窃以为上皇之子,即陛下之子。沂王天资厚重,足令宗社有托。伏望扩天地之量,敦友于之仁,蠲吉具仪,建复储位,实祖宗无疆之休。”

“天命”二字刺痛了景帝的内心,等于揭了景帝的伤疤,更可恼的是章伦的奏疏中,直接指责景帝食言,景帝勃然大怒,将二人下狱。但紧接着南京大理寺少卿刘球和廖庄紧接着上书,廖庄可能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奏疏写的比较委婉:

“臣曩在朝,见上皇(明英宗)遣使册封陛下,每遇庆节,必令群臣朝谒东庑,恩礼隆洽,群臣皆感叹,谓上皇兄弟友爱如此。今陛下奉天下以事上皇,愿时时朝见南宫,或讲明家法,或商略治道,岁时令节,俾群臣朝见,以慰上皇之心,则祖宗在天之神安,天地之心亦安矣。太子者,天下之本。上皇之子,陛下之犹子也。宜令亲儒臣,习书策,以待皇嗣之生,使天下臣民晓然知陛下有公天下之心,岂不美欤?”

虽然廖庄的奏疏让他认为景帝无法直接针对自己,但景帝却还是找了个机会,对他廷杖八十,愤怒的景帝甚至想起了下狱的钟同、章伦,对他们用刑,钟同被击毙狱中。给事中吴江、徐正揣摩上意,奏请将朱见深逐出京师,加强对明英宗的监禁,却被景帝发配铁岭。景帝心理上竭嘶底里的时候,身体也一落千丈,来日无多。

景帝此时的心理,恐怕最需要安静,按他的行为,他也明白,见济既死,不立见深还能立谁?但见济的死对他的打击尚未平复,这个弯需要自己来转,文臣的进谏可以说不合时宜。

即便是景帝倚重的大臣于谦,也主张重立见深。吏、礼、兵三部尚书王直、胡濙、于谦,内阁诸大臣都主张重立见深,兵部左侍郎兼左春坊大学士、“三元”进士商辂草拟奏疏,准备向景帝进言。

但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野心家却抢先一步,发动“夺门之变”,拥戴明英宗复位。在石亨等人看来,景帝朝的重臣陈循、王文、王直个个是名臣精英,况且还有于谦这样的文武全才、高风亮节之人。一旦他们拥立见深为太子,那么从龙有功,被重用的绝对轮不到被压制的他们。

影视作品中的夺门之变

这次“夺门之变”并未对明朝长期的格局形成太大的影响,变动的是决策层,于谦等人遭到清洗,取而代之的是徐有贞、杨善等人,那位被冷落的孙太后迫不及待到了台前。

明英宗复位以后,废景帝仍为郕王。这种变局对朱见深来说,却不算是太好。景帝在位,没有子嗣,朱见深是第一继承人,况且也是“众望所归”,连于谦等人都支持他为太子。

但明英宗复位以后,客观上却推迟了朱见深的即位时间,天有不测风云,君有难测之威,谁担保皇太子问题没有变故,因为支持见深复位的于谦等人已经被清洗,徐有贞、石亨等人难保不会再推选符合他们期望的继承人。

且明英宗早年被俘虏,回来又被监禁,与朱见深并无多少接触,父子之情很难说有多么浓厚,这就不难解释英宗在天顺元年三月初六,立朱见深为太子的时候,册封的诏书还出了问题,将朱见深误写成“见濡”,还将二子见清写为了“见潾”,如果是忙中出错,解释太牵强,这恐怕是英宗早有改立其他皇子的想法,在经历了思想斗争后,灵机一动给出的解释。

连见清的名字都写错方便更好的掩人耳目。明英宗对朱见深不太满意还表现在与大学士李贤的讨论:“然则必传位于太子乎?”李贤回答:“宗社幸甚。”即使在明英宗病重期间,还有“间东宫于帝者”,至于是谁在进行易储,或许是英宗自己的考虑。

朱见深被册立为太子后的第二年才出阁读书,大学士李贤、彭时、吕原等人第一次见到了这位储君,未来的大明皇帝。明英宗召来这位并无太多感情的儿子,李贤赶忙扶着他拜倒在英宗脚下。

毕竟是亲生骨肉,在刹那间,父子相拥,失声痛哭。这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流露,经过此次会面,朱见深的太子位算是稳固了下来,但对于他来说,未来才是真正的考验。

初登皇位

4

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重新登上皇位八年以后,他三十八岁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明英宗一生惊心动魄,在复位后还遭到了“曹石之变”,但早年的大风大浪使得他还是比较从容的应付了这场闹剧。

明英宗坐像

明英宗的执政,早年宠幸王振,以致有土木堡之变;晚年又有曹吉祥,还或主动,或被动得杀害了一代名臣于谦。他的许多为政,尚不如景泰帝。

但明英宗好在为登基的朱见深留下了一批贤臣辅政:如内阁中的李贤、陈文、彭时;吏部尚书王翱、户部尚书年富等人,均是一时之选。

朱见深在天顺八年正月二十二日即位,次年改元成化。成化帝登基时仅仅只有十六岁不到,他的登基多半也是被动的,虽然他一直是矛盾的中心。在他登基之前,宣德朝,已经形成了内阁票拟与内监披红已经成为定制。

无论古今中外,皇帝要认同政治习惯的话,即便庸庸碌碌,也可以成为守成之主,相反诸如商纣王、隋炀帝等才智突出、能力强悍的雄主,只要折腾,破坏了政治习惯,就容易天下大乱、生灵涂炭。因此王导说:“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是有几分道理的。

成化帝甫一登基,便由李贤主笔,颁布故君遗诏,新君赦令,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惯例,同时也是兴利除弊,重新理顺各种关系、缓和矛盾的契机。

这部诏书大部分都是国计民生的老生常谈,这符合李贤“太平宰相”的希望,也是成化帝“太平皇帝”的性格体现,由此为成化一朝的政治方针奠定了基本格局和指导方针。不难看出,成化帝忠厚的性格,是不希望破坏政治传统的“习惯法”的,同时这部诏书也是日后官僚集团对他进行行为约束的依据,这也影响了后世的明朝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