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年几十起流民起义,为何只有他能成功立国?

2020-09-08 09:13:47 作者: 西晋末年几十

西晋末年,中央政权动荡,民生不治,水利不修,连年大旱,饥疫横行。

人民饥饿,流离失所。见于记载的流民人口,总计三十万户,占西晋总人口将近十分之一。

如此多的流民迁徙,激化了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爆发了很多流民起义。

有史料记载的流民起义有数十起,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巴蜀流民李特起义、荆州张昌起义、雍州王如起义、青州流民起义、蜀人李骧、杜畴、杜弢起义等。

此起彼伏的流民起义

这些流民起义,或推翻当地官府统治,或助长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但纵观其结局,大多被晋军扑灭,或归附少数民族政权,仅巴蜀李氏得以立国,建立成汉政权,并延续了四十四年。

李特起义有何独特之处,让其在几十场流民起义中,得以成功立国呢?老崔以为,可以从民众基础、世族态度及蜀地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流民百姓的拥戴

巴蜀流民主要以略阳、天水等六郡民众为主,在迁徙过程中,六郡大姓李、任、阎、赵、何、杨、上官、费等,成了流民的领袖。而李氏兄弟更因对民众的关爱、作战的勇猛以及与地方官员的交涉中,得到流民的普遍拥护。

流徙途中,李氏深得流民感戴

在流徙之中,“道路有疾病穷乏者,特兄弟常营护振救之,由是得众心”(《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八年);其后,西晋朝廷限期让流民返乡,李特又多次为民请命,向政府请求宽限遣返限期,深得流民感戴。

李氏不仅在个人德行上,深得众人之心;在其率领流民击败晋朝政府军队,成立流民政府后,还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政策,维护了流民(也包括土著居民)的利益。李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施舍振贷,礼贤拔滞,军政肃然。在成汉政权建立后,其征收的赋税也远比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为轻。

《华阳国志·李雄志》称:“宽和政役,远至迩安,年丰谷登。乃兴文教,立学官。其赋民:男丁一岁谷三斛,女丁一斛五斗,疾病半之。户调绢不过数丈,绵不过数两。”

李氏政权采用宽和政策更得人民拥戴

因为采用宽和的政策,巴蜀境内出现了“事少役稀,百姓富实,至乃闾门不闭,路无拾遗,狱无滞囚,刑不滥及”的景象。李氏建立的成汉政权,也成了十六国里,少有得深得人民拥护的政权。二、世家大族的支持

李氏作为六郡大姓之首,本质上也是一个“大族”,在流徙中,与其他大姓任、阎、赵、何、杨、上官、费等便是利益联盟体。

六郡“大姓”联盟

在后来的李氏成汉政权中,军政要职几乎都是由这些大姓人士担任。如阎式为尚书令,任回为征东、镇南大将军、南夷校尉、宁州刺史,上官惇为司空、杨珪为尚书……

李氏不仅与同为流徙之大族的同盟,也想方设法获得了土著世族的支持。

比如在与罗尚(西晋益州刺史,被李特击败)的斗争中,李特兄李流就获取了益州青城山大世族范长生的支持,范长生拥有部曲数千大,其武装的军事力量给了李特重要支援。在成汉建国之后,李氏任命范长生为丞相,并且还允许优待他的“部曲不豫军征,租税一入其家”(《晋书·李雄载记》)。

李流争取到范长生等本地世族支持

在魏晋时,世家大族在地方上的势力往往比中央朝廷还深厚,如果他们反抗或者干涉,外来流民政权很难稳固。在开始时,李氏也确实因为未安抚好本地世族,反受其与政府军队联合反攻,而遭受惨败,李氏创始人李特也被杀。

李特之后,李流、李雄等人,吸取教训,着意结盟、优待世家大族,因而不仅获得了其强大的财资、部曲力量支持,也极大的减少了世家大族反弹造成的阻力,最终得以在巴蜀建立成汉。三、巴蜀独特的地理优势

在中国古代,经济、政治中心都在北方,虽然当时随着北方的混乱,人口有向南迁移的趋势,但基本都是跟随司马氏向东南迁移。

巴蜀偏僻,历来没有太大存在感

巴蜀地处西南,人口稀少,故而中央政府对其关注度比较弱。之前的历史上,在蜀汉的政权,基本都没有太大的存在感,在春秋时,蜀地诸侯甚至都没有资格参与中原诸侯会盟。

正因为中央政权关注度弱,因而在对其剿灭上所投入的力量也就不会特别多,从而使得李氏得以在巴蜀巩固势力范围,并发展壮大,最终成功立国。

另外,巴蜀群山环绕,交通极为不便,是典型的易守难攻之地。李氏流民占领了巴蜀之地后,依靠地利,多次击退了罗尚等西晋官吏的军队。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当然,地利之便还有若干优势,因为地势险要,迁徙入蜀之流民便不像中原地带频繁,李氏便可集中精力对付朝廷军队,而不用与同为流民的其他起义队伍争抢地盘等。老崔说

巴蜀流民在李氏的领导之下,团结一心,终于将西晋朝廷原来的官吏赶跑,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流民政权——成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