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瑾很老实,却被后世称为诸葛家族之虎,是什么原因

2020-09-09 02:04:26 作者: 诸葛瑾很老实

两汉时期,由于没有实行科举制,门阀士族几乎把持了所有朝廷官位。“王侯之后,世代王侯,公卿之后,累世公卿”的现象非常普遍。三国时期,这种风气仍然占据主流地位。因此三国争霸战,从深层次剖析,也可以理解为几大家族的争夺天下之战。

司马家族和诸葛家族,是三国时期门阀世家的典型代表。两大家族都是名臣之后,也都在三国时代出了很多叱咤风云的盖世英才,并对三国历史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诸葛家族的表现最为典型。

山东琅琊诸葛世家,出自西汉名臣、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到东汉末年,诸葛家族本来已渐渐式微,但三国时代的来临,重新又把诸葛家族推上时代潮头。诸葛家族的人才,在三国时期呈现井喷式爆发,三国之中都有诸葛家族的人出将入相,身居高位,蔚为奇观。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蜀汉担任丞相,封爵武乡侯,诸葛瑾在吴国担任骠骑将军、大将军、豫州牧,封爵宛陵侯,诸葛诞在魏国担任扬州刺史、征东大将军,坐镇一方手握重兵。

《世说新语》如此评价这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是时也,以为蜀得其龙(诸葛亮),吴得其虎(诸葛瑾),魏得其狗(诸葛诞)”。

《世说新语》对诸葛亮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志,道号“卧龙”,称之为“龙”并无不妥。诸葛诞身为魏国封疆大吏,在司马家族篡权之时,他敢于挺身而出起兵反抗司马氏,为魏国守卫疆土,称之为魏国的一条忠犬也不为过。

唯独把诸葛瑾称为诸葛家族之虎,却殊不可解。在人们印象中,诸葛瑾很老实,是个忠厚之人,而“虎”在古代通常被作为猛将的代名词,用“虎”来形容诸葛瑾,到底是什么原因?

其实,细细分析一下,原因也不复杂。首先,《世说新语》应该是按照古代惯例,以三人的官职作为比较依据。三人之中,诸葛亮的官职最高,位居丞相,文武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故而可以称之为“龙”。

而诸葛瑾在吴国,虽然不像诸葛亮那样献上“隆中对”,也没有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战功,但他却深得孙权信任与重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袭取荆州后,诸葛瑾被封为南郡太守、绥南将军,镇守荆州重地。

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再次加封诸葛瑾为左将军、假节,封爵宛陵侯,左将军是刘备曾经做过的官职。公元226年,诸葛瑾再度晋升,被封为骠骑将军。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诸葛瑾被封为大将军、豫州牧,成为武臣之首。

可见,从官职履历上看,诸葛瑾已经仅次于诸葛亮这条“龙”,所以称之为“虎”也算恰如其分。

其次,在真实历史中,诸葛瑾也不像《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是个憨厚老实到近乎窝囊的人物。孙权向来以知人善任著称,他也绝不会重用一个唯唯诺诺、毫无真才实学之人。

黄初三年,魏国大军南下围攻东吴重镇江陵,吴国守将朱然力不能支,向孙权求救。孙权派诸葛瑾带兵前去解江陵之围。魏国大军严阵以待,一方面猛攻江陵,一方面在江上架起浮桥,派出战船巡弋,阻击诸葛瑾防止其渡江。

诸葛瑾一看正面强攻难以奏效,立即掉头向上游进发,来到距离魏军几十里远的地方,命令士兵砍伐芦苇扎成千百个排筏,点燃后让其顺江东下,直冲魏国的浮桥和战船,魏国大军畏惧火攻,只得匆忙收兵撤退。诸葛瑾兵不血刃,顺利解救江陵之围。

经此一战可以看出,诸葛瑾可不是什么心慈手软没主意的善男信女,而是很有军事造诣的将帅之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称之为诸葛家族之虎也无不可。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