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孙太后:助英宗成功发动夺门之变,也间接导致大明忠臣落幕

2020-09-16 19:34:50 作者: 大明孙太后:

"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朝中有很多大臣向郕王建议南迁,而于谦等人坚决不从,并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随后也先将英宗置于中军,以此来恫吓明军。这个他们平日里都不敢直视的君王,此时遭受如此凌辱,明朝的将士们又怎敢再次发动攻击。而且,枪炮无眼,万一伤了龙体,那可是株连九族的罪过。

于谦找到孙太后商量,拟定立郕王为皇帝,如此英宗便成了太上皇,明军士兵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但是英宗毕竟是孙太后的儿子,他还在那里吃土,现在又有人觊觎其帝位。作为一个母亲,她又怎能不痛心。

可当时实在是没有好的办法,所以双方达成妥协。郕王朱祁钰可以上位,但是必须由孙太后拟定懿旨。同时,皇太子的册封必须由孙太后决定。孙太后先是下了两道允许朱祁钰上位命令,而后又"奉皇太后圣旨,今立皇帝庶长子见深为皇太子"。

孙太后与大臣交易的内容就是,她可以同意朱祁钰上位,但是皇位必须给自己儿子留着,儿子若回不来,日后孙子再上。所以,她几次下令的目的,就是提醒朱祁钰,他的权力是孙太后给的,若是他不听话,随时可以收回。

(三)、帮子夺权,结束跌宕一生

"景帝即位,尊为上圣皇太后。"景泰帝登基以后,可谓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不敢得罪一众朝臣,更不敢得罪孙太后。两人的关系,处理的还算和谐。

尽管如此,可是孙太后还是挂念自己的儿子。本来他应该在皇宫大殿内指点江山,如今皇位已经易主,儿子也在寒冷的北疆中,独自承受苦楚。

1. 迎还英宗,不料饱受煎熬

"时英宗在迤北,数寄御寒衣裘。"英宗还在瓦剌部落的时候,孙太后一刻也不曾忘记。还担心塞外苦寒,经常给他寄越冬的衣物。后来,孙太后和儿媳妇们凑了些银两,给也先送去,瓦剌人一看,英宗已经没了利用价值,留在帐中还得管吃管住,倒不如让他回去和兄弟争夺江山。

"及还,幽南宫,太后数入省视。"回去以后,英宗发现还不如在瓦剌那里活的自在。最起码在草原上,无忧无虑,而且天高任鸟飞,他的自由程度也很高。回去以后,自己的兄弟,将其视作仇敌,将他幽禁起来。

其实,景泰帝有些妇人之仁,如果他当初能够决绝一些,有一千种方法能够将朱祁镇置于死地。他的错就在于太过心慈手软。

2. 称心如意,最后安然离去

孙太后看到儿子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心中愤懑异常。她早就有让儿子重新上任的想法,只不过一直没有等到合适的机会。而当景泰帝大病之时,孙太后联合了大将石亨以及徐有贞等人,密谋发动宫变。

《明史》中说的很清楚,夺门之变石亨等人是先禀明了太后,再采取的行动。"石亨等谋夺门,先密白太后。许之。"可见,孙太后的帮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英宗成功复辟,自然也忘不了自己的母亲,紧接着给她上了徽号"英宗复辞,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

这也是明朝第一个拥有徽号的女人,"明兴,宫闱徽号亦自此始"。

结语:

谋后位,定乱局,助复辟,孙皇后终其一生,倒还算是个明事理的女人。她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建议英宗,废除了殉葬制度。当然,北京保卫战,她也是出过力的。不过后世对其评价不一的原因,主要就是英宗复辟以后,接着就清算了于谦等人。

而若没有孙太后,英宗不可能成功的发动夺门之变。也正是她,间接的导致了大明第一忠臣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