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崩瓦解的情况下,东汉朝廷的州刺史、州牧起到怎样的影响

2020-09-30 15:28:02 作者: 在土崩瓦解的

东汉末年是一个乱世,乱世有两种状态,分别是''土崩''和''瓦解''。''土崩''是指政治地位比较低的百姓的反抗、动乱,而''瓦解''指的是高于百姓的中层的崩溃。举个例子,规模巨大的''黄巾起义''算是''土崩'',而东汉地方各个军阀割据的局面就算是''瓦解''。在乱世之中往往''土崩''和''瓦解''是并行存在的,简而言之就是中央对地方的彻底失控。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在土崩瓦解,地方失控的状态下,东汉朝廷指派的州刺史、州牧起到怎样的影响力。

东汉末年乱世的几个阶段

狭义上的三国时期是始于曹魏黄初元年(即公元220年),曹丕开创曹魏的时候。广义上的三国时期,大概有三种说法,分别是东汉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以及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这三个年份都是东汉末年比较重要的时间点,对历史走向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视作几个有明显转折的阶段。

中平元年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虽然在同年,皇甫嵩、朱儁等人就平定了''黄巾起义'',但是由''黄巾起义''引起的波澜却是比较广泛且深远的,间接引发凉州北宫伯玉起义和幽州张举、张纯起义。另外还有各个黄巾余党,在东汉末年的地方上扮演比较重要的角色。这个时候东汉大体上是处于''土崩''的状态,但是也已经有''瓦解''的趋势。

其实''黄巾起义''并没有完全摧毁东汉政权,汉廷对地方彻底失控则是在初平元年。这个时候汉灵帝去世,何进和蹇硕、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斗得两败俱伤,董卓趁虚而入,控制了汉室。董卓控制汉室,各个地方长官开始起兵讨董,关东联军在初平元年形成。关东联军名义上是为了讨伐董卓,营救汉天子,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时候中央和地方完全割裂,地方的军事实力暴涨,已经有了''瓦解''的条件。

关东联军虽然没有成功消灭董卓,不过其中很多成员却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比如袁术、袁绍、曹操、刘表、刘岱等等。他们之间的内讧、斗争、吞并,基本上也成为那个时间段内的历史发展的主要部分。此时的东汉朝廷从硬实力上只能控制关中一带,和其他军阀没有什么区别,可能还有所不及,不过它仍然具备一定的政治影响力。这个下文会提到。

至于建安十三年,是''赤壁之战''爆发的时间,此战之后曹、孙、刘瓜分荆州,确定天下三分的最基础的条件。不过这个时候汉室已经被曹操所掌控,成为曹操这个军阀的一部分,与本文无关,这里就不详细讨论了。

东汉末年朝廷指派的州刺史、州牧

东汉末年东汉朝廷的权威虽然衰弱,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不能等闲视之。袁术公然僭号天子,结果两年就失败了。所以东汉末年对地方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没有直接的控制手段,也有间接的作用。东汉末年朝廷指派的州刺史、州牧起到的作用大概可以分为两种。

一、加入中原逐鹿的战场

初平元年是东汉州刺史、州牧作用的一个分水岭,在初平元年之前包括初平元年,东汉政权仍然有一定的力量,等到关东联军形成之后才彻底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在这段时间里,东汉朝廷指派的州刺史、州牧一般都成为了军阀,他们赶上了一个好时候,借助了东汉政权的影响力,填补、替换了地方的政权、军权。

比如中平五年刘焉成为益州牧、刘虞成为幽州牧、陶谦成为徐州刺史,这些人物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对所辖地区的控制,在乱世当中取得了先机,也成为汉末三国时期初期的比较强大的势力。比如刘焉、刘璋父子统治益州一直到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有接近三十年的割据状态;陶谦在初期也比较活跃,支持朱儁组成联军,参与以袁绍、袁术为首的两个军事联盟的对立。只是因为曹操的打击下才衰弱身死。

等到董卓入京之后,又外派一些士人作为地方长官,比如冀州刺史韩馥、青州刺史焦和、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荆州刺史刘表。这些人物相较于刘焉、刘虞、陶谦等人起步较晚,能力大概也有限,所以大多被其他军阀取代,只有刘表发展起来,优劣对比还是比较明显的。

二、成为左右形势变化的棋子

在中平五年或者初平元年这种比较混乱的时间点,州刺史或者州牧容易趁乱取利。经过军阀混战,袁绍、曹操、袁术等人脱颖而出的时候,东汉政权对地方的影响力有限,外派的州刺史、州牧也难以与地方军阀抗衡,获得与自身地位所匹配的权力。不过毕竟这个时候汉室还是有一些影响力,所以这些被官方认定的州刺史、州牧就会成为被各个军阀利用的棋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