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倚剑白云天?中唐一首悲壮的边塞诗,读来令人心疼

2020-10-20 01:05:08 作者: 何人倚剑白云

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个时代的经济社会环境、政治制度、民俗风情等一系列的原因,往往决定着最适合时代的文学形态。唐代处于巅峰的文学形态,无疑就是诗歌了。

唐朝无论是参加科举步入仕途,还是与达官显贵交往,亦或是成为大众心中的偶像,写得一手好诗,都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唐朝的诗不仅质量好,数量也非常多,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能够保存下来的只有一小部分。

诗至唐朝,诸体具备,众多的诗人,数百年的国祚,唐诗有着不同的流派和不同的风格。其中要论最能代表唐诗气象风格的,定然少不了边塞诗。

所谓边塞诗,即以歌咏边疆军民生活以及自然风光的诗,源出于鲍照、刘琨等诗人。如果更早,还可以追溯到建安时期,以三曹为代表的诗人,写过不少,慷慨激昂的边塞诗歌。

随着诗歌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发展,盛唐时期,边塞诗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其间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边塞诗人,如岑参、高适、王昌龄等。即便是其他流派的诗人,像李白、杜甫、王维,都写过不少边塞诗。

很多学者认为,边塞诗是唐诗思想性最深刻、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诗作。到了中唐,边塞诗的发展虽不及盛唐,但也有李益这样优秀的边塞诗人。在学生时代,我们学过他的不少诗歌,像“一夜征人尽望乡”、“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都是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

相比盛唐边塞诗人那种积极进取的雄壮激昂,李益的边塞诗读来却有一种悲壮婉转的情感,甚至感到几分凄凉。比较能够代表他这种风格的诗作,有《过五原胡儿饮马泉》,我们一起来品析一下:

题目中的五原是指唐朝丰州九原,即今天内蒙古五原,初唐时期,五原被李靖收复,后又被突厥侵占。中唐时期,五原是唐朝和吐蕃的边界地带,双方曾反复争夺这块地区,最终唐朝收复了五原。

李益曾弃官漫游燕赵一带,后又成为朔方节度使的幕僚,在边塞居住了11年。一个春天,诗人途径五原,写下了这首诗。

首句写的是五原原野上的风景,绿色的杨柳,在泉水边生长,水被映得碧绿通透,放眼望去,只见草木繁盛,青绿如烟,看着这番迷人的景象,诗人心中感叹,曾经这美丽的草原,是胡人饮马之处。

这里的饮马泉,既是地名,也可以理解为是供马儿饮水栖息的湿地。这一联,看似只是客观的叙述,但其中蕴含了至少两种情感:一是五原失而复得的庆幸与欣慰,二是因为唐朝国力日渐衰败,五原局势依旧紧张的忧思。

颔联写的是诗人夜宿五原,所听到的,所见到的。边塞的夜晚,月儿格外的皎洁明亮,因四野空旷,悬挂在夜空中的月亮似乎离人更近,也更清晰。这月,承载了太多边关将士的思乡之情,诗人也动了乡思。

忽然,远处的军营传来吹笳号角之声,明月夜的笳声,既有几分冲锋陷阵的紧张急迫之感,又有悲凉哀婉之感。诗人不禁发问,是谁倚剑守护白云天?这是感慨边关无良将。

颈联写的是过去和如今景象的对比。曾经的五原冰天雪地,将关山之路都冻住了,无法通过,而如今新春来临,气候变暖,冰雪解冻,分流在使者之前。过去和如今的景象对比,既彰显收复前后,诗人的心境变化,也预示着困难和时机、绝望和希望。

诗人在边塞多年,历经坎坷,更目睹了许多征战,个人的仕途失意,家国的战乱,令诗人憔悴不堪。诗人说不想让路上清澈的溪流照到自己的样子,担心这种憔悴会进入新年。

其实,这一句又何尝不是在担忧,中唐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一点希望,会再次消散,曾经令他憔悴心忧的事物, 会再次重现。诗人的心理是矛盾的,他即为五原失而复得欣慰,又对朝廷存有担忧,可他又极力想让自己不要去担忧。

明知唐朝恢复盛唐荣光希望渺茫,李益依旧想表现一种欢欣和希望。这首诗,充分的体现了李益矛盾复杂的心理。这首绝佳的边塞诗,读来悲壮无比,又流丽无比,意蕴无穷,完全体现了李益悲壮婉转的边塞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