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北伐的真实目的是什么?绝非匡扶汉室,魏延的死已经说明问题

2020-11-07 22:37:08 作者: 孔明北伐的真

其实可以从第三次北伐来看,诸葛亮其实就是在耍小聪明。因为他知道,如果正面与曹魏交手,根本占不到便宜。

第四次北伐,遇真对手,假同事。

公元231年,诸葛亮再次出兵祁山,并且在此修筑防御工事。不过,此次诸葛亮却遇上了真对手,他就是司马懿。诸葛亮知道,司马懿是一个守城的大将,于是想办法把曹魏兵马引出来决战。在与诸葛亮对峙一段时间之后,司马懿还是没能沉住气…

《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懿当时率领主力进攻卤城的诸葛亮主力,而大将张郃则进攻卤城以北的蜀汉大将王平。众所周知,张郃、王平都是擅长列阵的名将。因此,张郃这次主动攻打王平,也没有占到丝毫便宜的。

而司马懿就更惨了,他被诸葛亮所派遣的蜀中大将魏延、高翔、吴班,三路大破,战死低级守将军官大概3000人次。此战之后,司马懿终于知道诸葛亮的厉害。“绝对不能以己之短,去克敌之长!”。

在蜀军得势之后,本该是继续北上的最佳时刻,但是诸葛亮军中粮草不继,而且后来又收到刘禅的退军命令。没办法,诸葛亮只有回到成都。回去之后,才明白原来都是前老板刘备另外一个托孤重臣李严搞的鬼。

李严由于运粮不力,反而诬告诸葛亮想要独大。其实,当诸葛亮得知李严因为粮草问题而与自己发难时。便知道了,此生北伐根本实现不了。自保尚且需要调和,何况与敌人实力相差甚远。后来,诸葛亮把李严废为庶人。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为意念一战。

第五次北伐,其实也是诸葛亮生平最后一次带兵出川中。然而,此次北伐曹魏主帅司马懿却拒绝与诸葛亮交手。最后导致诸葛亮活活被困于军营,毫无作为…

其实,早在第四次北伐之时,诸葛亮就知道,要想让司马懿再次出动,恐怕这辈子是没有什么机会了。除了,赌上全部的精锐部队,司马懿他是没有好办法来对付诸葛亮的。然而,司马懿他也不敢太过于冒险。毕竟,此时的曹魏江山,还不是他司马懿能够控制的。如果,损失较多的曹魏兵士,司马懿也难活命…,因而,司马懿才和诸葛亮打消耗战。

每天,除了消耗曹魏十数吨的粮食之外。他,也不会再有其他动作了。

综上来看,诸葛亮一生北伐五次,他是没有丝毫的胜算的。除开第一次北伐,有少许成功之外,第二、三、四、五,蜀军都基本上没有打开阵脚。而,第一次攻打曹魏,是由于曹魏疏于防患,加上魏主刚刚上位,还不是特别重视边境的治理。如果,一旦重视起来,蜀军根本没有机会去攻占曹魏的城池,甚至是打到长安,这更是痴人说梦。

当年,魏延所提走子午道,这在诸葛亮眼中是一步险棋,再次之前曹真已经走过,走了1个月,一半路程都没有走完。难道你魏延,会开过山车不成?因而,诸葛亮才没有考虑走子午道。

总之,诸葛亮早在北伐之前就已经知道了战争的结果。那便是“必败”,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然而,在曹魏有司马懿,这个人算是一个可以和自己相抗衡的谋仙。只要有他在,自己的谋略想要真正发挥出巨大效益,也是有难度的。

其次,就是硬件条件,蜀汉兵马也就10万。而曹魏至少能动用30万兵马,如此强大的实力悬殊,安有胜算?不被包饺子,也就算是好的了。

换句话来说,就是诸葛亮一直坚持北伐,就是为了减少与曹魏的差距。除了这个因素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报答刘备昔日的知遇之恩。在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中已经说明,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想,这已经能说明问题了吧。诸葛亮的意思就是愿意为刘备的事业,奉献出和生命。

而紧跟着后面还有一句,“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这一句话,也很简单。至于这个战事能不能成功?我这辈子也是不能看到的了,我只能尽我此生最大的努力来做这件事情了。从这些记载来看,就明白了诸葛亮为什么要坚持北伐。主要原因是为了报答刘备当年的三顾茅庐之恩,其次就是为了创下千年佳话。

在诸葛亮临死之前,决定要除掉魏延,为什么呢?也很简单,因为魏延这个人很有可能会毁掉蜀国的江山,目空一切、狂妄自大,与同事不睦,每个标签,都是致命的,这对于 一 个上将来说。因此,除掉魏延,才是最好的保证蜀国,国力、兵力,的最佳方法。

同时,除掉魏延,也是诸葛亮想让蜀国彻底断掉,北伐的念头…,在诸葛亮临死时,决定之后的蜀国,要一直主守,而非主战。换言之,北伐出不了头,更加扶不了汉!而刘禅,处事不明,离他老爹刘备差上十万八千里,你们好好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