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剪出精彩人生

2020-07-31 13:11:35 作者: 一把剪刀剪出

还记得小时候过年,奶奶早早剪好,年三十贴在窗户上的剪纸窗花,有生肖、有福字、有喜鹊、有牡丹......一个个喜气洋洋的吉事祥物,寄予着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愿望。阳光透过纸糊的木窗户照进屋子,年味,便在中国红的浓郁色彩中弥漫开来。

剪纸,一种镂空艺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中国剪纸,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都说中国剪纸看陕西,陕西剪纸看陕北,在延安市黄龙县就有这么一个00后小伙,历经12载,用一把剪刀剪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今年刚满20岁的贺强,是土生土长的黄龙人,就读于西北大学软件学院广告设计专业,现任陕西剪纸协会副主席、三秦文化研究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席、延安市剪纸协会副主席。

以贺强剪纸为代表的黄龙剪纸,融合了陕北剪纸和关中

剪纸的风格元素,既剪人物又剪动物,同时巧妙的将二者结合,创作出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剪纸作品。

幼年的贺强,看着奶奶剪纸,被上面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人物场景深深吸引,兴趣使然,8岁的他开始拿起剪刀剪出自己心中的憧憬与美好。写错的作业纸、妈妈做衣服剩下的布片、路边捡到的树叶,都成了他练习剪纸的材料。

十年磨一“剪”,贺强用12年时间,诠释着一名剪纸艺术家的热爱与执着。期间,他求学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全国的每个省区,不远千里拜访有经验的老艺术家和手工艺者,和他们学习剪纸技巧,听他们分享每副作品背后的寓意和故事。前辈们不畏生活艰辛、坚持剪纸艺术路的亲身经历给了他很大鼓励,他相信只要静下心来钻研,终会有所收获。

学艺的路是艰辛的,但贺强一直在默默的往前走。研习剪纸6年后,贺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剪纸风格,2014年,开始陆续出作品,其作品既有南派之精细 ,又有北派之粗犷。因为喜爱,他利用了课余时间,走遍了河西大地的村村落落,深入挖掘整理了河西流域的民间剪纸,创作了大量反应河西民俗文化的剪纸艺术作品。先后获得三秦杯全国剪纸大赛中铜奖、潼关杯全国剪纸大赛铜奖等,曾代表陕西省赴日本参加第二届全国剪纸大赛并荣获“全国十佳剪纸能手”称号,作品被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博物馆收藏。2019年,获得第三届全国剪纸大赛优秀奖。

走进黄龙县文化馆主办的“全国脱稿剪纸培训班”,映入眼帘的是一副10米长的剪纸作品,这是贺强在2019年7月高考结束后,用四天三夜的时间剪出来的,作品取材于陕北民间传统的结婚习俗,贺强巧妙的将各个元素融合在一起创作而成,取名《陕北婚俗》。

新郎、新娘、媒婆、货郎...作品上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陕北窑洞上的田字格窗户也逼真如货郎手上的那支扁担。虽未亲身经历,看罢却也有了那种跃然脑海的画面感,一股浓浓的文化认同感油然而生。

“学习剪纸要守得住初心,付诸于耐心,我们的民间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人文气息。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居住环境、出行方式、生活方式等产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传统的习俗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用剪纸的形式记录下这些民间习俗和风土人情,我觉得是挺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贺强介绍说。

剪纸12年来,贺强用坏了50多把剪刀,先后创作出大大小小8000多副作品。这些大小不一的作品,将自然中的物象进行联想并赋予特殊意义,讲述着春夏秋冬季节更替,记载着生老病死万物更迭,驱病、纳吉、祈福、劝勉......剪纸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种场景,反映着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寄托着对生活的美好愿景。

2019年9月,贺强在通过艺考、高考后顺利被西北大学录取,获得校方场地、资金、人员全力支持,同月,在校内成立“贺强剪纸工作室”,现有成员16名,均为来自学校各个院系的学生。

工作室为成员们提供了研习剪纸艺术的场所,课余时间,贺强便在这里教他们剪纸,大家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剪出一副副精美的剪纸作品。此外,工作室还设计制作衣服、抱枕、丝巾等各种具有剪纸元素的文创产品,销售收入用以走访民间剪纸艺人和举办公益活动。成立以来,工作室先后在西安周边举办公益剪纸活动15场,为广大剪纸爱好者分享剪纸心得、教授剪纸技巧。

贺强说,会一如既往的研习剪纸这门艺术,毫无保留教授剪纸方法技巧,和其他三个传承人一起将剪纸这种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从生活中获取灵感,用作品塑造自己,用作品记录生活,用作品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黄龙县00后剪纸艺术传承人的艺术生涯才刚刚开始,黄龙剪纸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