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的上海农民

2020-10-07 19:18:28 作者: 两位去北京参

摘要:上海农民在全国众多的农民中是极少数的人。参加国庆观礼,这么大的光彩和荣誉给了这两位上海农民,他们一定是不寻常的农民。

欢度国庆之际,不由得想起两位上海农民——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松江农民李春风作为全国农民代表乘上了“希望的田野”观礼彩车,参加国庆群众游行。

1966年,新中国成立17周年庆典,松江农民陈永康代表全国农民在天安门城楼上发言。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由于上海区域面积小,耕地少,农业生产在全国的比例可以忽略不计,上海农民在全国众多的农民中是极少数的人。参加国庆观礼,这么大的光彩和荣誉给了这两位上海农民,他们一定是不寻常的农民。

“看戏要看梅兰芳,种田要学陈永康。”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传流在江南的民谣。陈永康种田究竟有什么绝招呢,他为何在民间享有如此盛誉?

陈永康是松江县华阳桥乡长岸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在1951年松江群众选种活动中,他种植的十六亩一分水稻,平均亩产1100多斤,其中长得最好的一亩水稻产量达1433斤。这个水稻品种,就是他培育的后来传遍大江南北的晚粳品种“老来青”。

那时,江南地区普遍种植单季晚稻,亩产量在四五百斤,陈永康创下了水稻高产,各方为之震惊,消息传遍全国。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和苏南行署、松江专署的领导和农业部门前来总结他的经验。在总结的过程中,专家们惊讶地发现,陈永康对自己的经验不光知道要这样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专家提出的问题他几乎没有答不上来的,他提出水稻用肥要 “看天、看地、看苗”,要“前轻、中重,后补”灵活运用。当时参加总结的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教授水稻专家吴闿直先生说:“陈永康真不简单,这哪里是农民的经验,这是地地道道的科学啊!老陈是一个有科学头脑的不寻常的农民。”

这的确是一个不寻常的农民,他培育的“老来青”水稻品种,他创建的单季晚稻“三黑三黄”看苗诊断技术,以及一整套综合性的水稻高产载培技术体系,在实践中收到了明显的增产效果。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从松江到江苏全省,从太湖流域到长江中下游各稻区,都搞试验田、高产示范方,以点带面层层推广陈永康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对提高大面积水稻生产耕作水平和实现高产稳产起到了很大作用,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陈永康的高产经验广泛宣传以后,全国各地的劳动模范、先进互助组、合作社和广大农民群众纷纷来参观、学习。当时的苏联、朝鲜、罗马尼亚、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印度、缅甸等国际友人与专家记者也来考察、访问。“老来青”大米被国际友人称为毛泽东大米,“老来青”种子标本120多箱被运到苏联、印度、日本、缅甸等15个国家展览。1952年国庆,陈永康以水稻丰产模范的身份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第一次光荣的见到了毛主席。1955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宋庆龄,到陈永康的农业合作社视察,还看望了陈永康一家。

为了进一步研究总结陈永康水稻高产经验,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发挥他的聪明才智,1958年底,中共江苏省委决定调陈永康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工作。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聘请他为特约研究员。一个赤脚农民被请到国家级农科院当特约研究员,在科学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陈永康万分激动,他在与乡亲们告别的时候说:“旧社会把我当作草,共产党把我当作宝,我一定要在向科学化进军的道路上努力学习,争取更大的成绩,决不辜负党和家乡人民对我的期望。”

1959年以后,陈永康在江苏农科院工作,他与院内栽培、生理、土壤、育种等多学科的专家们合作,也经常走出科学院与农民讨论、试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到了70多岁的高龄,他还在田间搞高产攻关,1978年他的2.95亩三熟制试验田亩产达到3053斤。陈永康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务院颁发的科学奖,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又获得了奖状。他也多次参加国内国际的水稻科学技术会议,发表了大量的有关水稻栽培技术论文和著作,他种植水稻的经验、技术上升到理论,写进了中国水稻栽培教科书,它的综合性水稻栽培经验和理论,使我国稻作科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个普通农民,能够取得这样卓越的成就,难怪当地人称他为种田状元。国家给了陈永康这个种田状元很多荣誉,他两次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多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1966年新中国成立17周年庆典,他作为全国农民代表来到天安门城楼上。他是第一、二、三、四、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他还有副院长等很多头衔,但他还是农民的本色,勤劳、简朴,平时不喝酒,不抽烟,也没有喝茶的习惯。工作时到了农村就喜欢赤脚,他说这是一双永久牌皮鞋。退休了,家门口的一块小地,他搞得像花园、菜园。他总是闲不下来,勤劳是他一生的习惯。

笔者曾有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去拜访过陈老先生,那时,他虽然已经80多岁了,但思路十分清晰,也非常健谈,他讲的一个令人深思的小故事让我记忆犹新。他说刚到农科院时,与专家们讨论水稻的用肥技术,一个很权威的专家领导说水稻基本苗多,肥料就要用的多,就像人一样,人多吃的饭也多。而有种植水稻经验的人都知道,基本秧苗多,肥料要用的少,防治疯长增加无效稻穗。基本秧苗少,肥料要用的多,让水稻发棵,增加有效穗数才能有好的收成。这个似乎是理论与实践相悖的故事,听起来有点令人啼笑皆非,但仔细想想充满着辩证与哲理。

陈永康是新中国农民的榜样,新中国使陈永康成了种田状元。而李春风这个新一代的普通农民,他的种田能力一定会使陈永康这个种田老状元吃惊。当年,陈永康一家五人种16亩水稻,一年四季忙得不亦乐乎。如今,李春风夫妻两人,种了420亩水稻,养了1600多头猪,还有时间去旅游。这就是现代的上海农民。

李春风是松江区泖港镇腰泾村的一个农二代,他父亲是松江第一代家庭农场主。1979年出生的他,2012年从城市的工厂回乡接替他父亲经营117亩水稻,成为第二代家庭农场主。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