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别让“标配” 毁了孩子的“兴趣”

2021-03-25 11:30:21 作者: 齐齐哈尔:别

东北网3月25日讯 在素质教育的当下,面对愈发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够出类拔萃。所谓技多不压身,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给孩子报几个兴趣班,培养多种特长,赢在起跑线上。每个周末,学生和家长都游走于各个兴趣班之间,疲于奔波却“不能不上”,动辄花费几百至上千元。

记者采访发现,“补习班+兴趣班”,如今成了大多数小学生的“标配”。随着3月15日学生开学,校外兴趣班也陆续开课,有的家长看到别人家孩子报各种兴趣班,便盲目跟风效仿,门类繁多的兴趣班是否真能如家长所愿,让孩子学有所成?兴趣班是否是孩子自己喜欢的?如何合理安排好学习、特长及亲子娱乐时间?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学生、家长、教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今,几乎大部分孩子在校外课余时间里,并没有“闲着”,都为了“兴趣”而忙着赶场,美术、舞蹈、钢琴、街舞、跆拳道、武术班、轮滑、国学、书法、围棋……3月20日,开学第一个双休日,记者走访了几家培训机构,看见各个教室里都有孩子们的身影。四年级的张悦同学告诉记者,她曾经学过一段时间舞蹈和小提琴,是妈妈提议学的,觉得女孩子应该举止优雅,会一种乐器。但学过之后她发现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很不喜欢而且学的特别痛苦,并提出了放弃,妈妈劝说无果,最终尊重了她的决定。之后,张悦自己选择参加了机器人和主持人班,其中最喜欢机器人已经学习三年了,她觉得一点也不累,每天都会用半小时自己编辑小游戏。为了挤出编程时间,张悦会更加高效的完成课堂作业,反而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随机采访中,六年级王晨同学表示每天被各种兴趣班所困扰着,他参加了美术、音乐、乒乓球、机器人4个兴趣班,虽然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是学习和玩耍的时间变短。王晨说:“兴趣班不是很喜欢,学着学着中途便半途而废。报兴趣班还是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遇到困难也能坚持学下去。我希望父母能够常陪在身边,课余玩的时间多一些。”

奔波路上乐此不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很多父母希望通过激发兴趣让孩子爱上学习,使其具备一技之长。因此,各种“兴趣班”就成了家长培养孩子特长普遍选取的途径。在一家辅导机构门前,记者看见有些孩子是父母陪同,有些是由家里老人接送。“双休日孩子父母上班没时间管,孙子7点多就来我家了,老年人没事帮着接送孩子给做饭。现在的孩子太忙,一天学好几个班,两天放假基本都安排上了,心疼孙子也没办法。”市民张大爷说。

在等待接孩子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女儿雯雯二年级了,除了英语班,还有花样滑冰和舞蹈,没上小学就先学了,已经坚持快四年了,这周又增加一个双排键。“我身边同事家的孩子都在学,别人都学你不学,就会落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般孩子从5、6岁就开始报班,年龄小她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家长要帮助选择。女儿是在学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出兴趣,现在主动要求去上课,学校活动她有才艺可以展示,变得更自信了。学跳舞和花样滑冰是配套的,我想如果孩子以后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有了一技之长走特长也能上好大学,有理想的工作。”李女士说。身边的杨女士女儿从小学习舞蹈、双排键和主持。“孩子主动和我提出想学特长,作为家长必须全力支持,怎么也不能穷教育。”她给记者粗略算了一下,孩子每月兴趣班费用1600元左右,这还是最基本的,报的班不是最好的。

记者了解发现,同时给孩子兼报几个班是普遍现象,只报一门的家长并不多,基本是两门起步,三四门正常。

报班并非多多益善

人民小学王秀丽老师是一名从教多年的班主任,不赞同兴趣班多多益善,她认为,家长给孩子报班越多心里越踏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兴趣班可以报,但不要过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在哪方面有突出天赋,并以兴趣为标准,如果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得到愉悦的内心感受,在学到一技之长的同时使他们的童年变得更加充实和快乐,那么这样的兴趣班可以报,反之则不用报。曾经有学生抱怨,特别不喜欢周末,因为双休日比上学还累,带着这样的负面情绪去学习,一定不会有好的效果,所以,家长在选择兴趣班时一定要慎重。建议周一至周五可以学习运动型的兴趣班,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缓解学习上的压力;周末可以学一些艺术类的兴趣班,时间宽裕就能够在相对宽松的心境中,提高艺术修养。

另外,兴趣班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或有效补充,使孩子某一方面的潜能得以开发,任何技艺的掌握,都需要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这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但如果报了很多兴趣班,孩子不可能样样精通,这就会大大的挫伤自信心,不利于他们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家长还要考虑到时间成本,报的兴趣班过多会剥夺孩子玩耍的时间,更主要的是亲子活动的时间会被大量占用,没有父母的陪伴,孩子的童年生活就会失去色彩。因此,在对待报兴趣班这件事情上,家长应该怀着一颗平常心,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更不要把培养兴趣变成他们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