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记忆中的房子——评干亚群散文集《带不走的处方》

2021-03-30 19:16:24 作者: 打开记忆中的

以乡村妇产科医生的视角,

打量孕育中的人性,

洞见女性命运的幽微,

探寻女性人生的起伏与悲欢。

干亚群:1972年9月出生。出版散文集《给燕子留个门》《梯子的眼睛》《指上的村庄》《树跟鸟跑了》等。

曾获得:

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

首届三毛散文奖

第七届冰心散文奖

储吉旺文学优秀奖等等

孕育,是女人生命中的关键词。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女人,她们把孕育写进日常,甚至用命运去赌孕与育。我见证了她们的运气,如同看她们抓牌、打牌,当牌倒在桌上时,给她们整牌的往往是别人。她们用各自的方式呈现了女人的孕育史,而我往往是其中不完整的参与者。

——干亚群

名 家 点 评

干亚群散文最可贵的是很亲切,她真实地、朴实地去呈现她所经历的那种生活。

—— 中国作协副主席 吉狄马加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金宇澄评价说:“干亚群的散文非常有趣,也很别致。她把细节与人联系在一起。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金宇澄

读干亚群散文的感觉非常好,让人眼前一亮。

——《花城》执行主编 朱燕玲

浙江省文艺出版基金项目

一部见证生命孕育生命的散文,

一部通过文字孕育自己的集子。

内容简介

《带不走的处方》是冰心散文奖获得者干亚群的最新散文作品集。作者以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视角,见证镇上孕育那些事和那些人,打量孕育中的人性,洞见女人命运的幽微,探寻到女性人生的起伏与悲欢,她们的故事引渡着作者的精神世界,她们有时是病人,有时是产妇,有时是朋友,不同的角色在作者的生活里叠加、替换、交错,从而拉升作者对生活的感知。同时,作者也直面了自己的徘徊与彷徨,且在文学中寻找到了能让自己静心的港湾。所以,这是一部见证生命孕育生命的散文,也是用文字孕育自己的集子。

打开记忆中的房子

——评干亚群散文集《带不走的处方》

谢志强

每个作家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作家建好房子,读者怎么进入?每个读者都能发现属于自己的门,而且,找到开锁的秘钥。我认为《红卡》是干亚群散文集《带不走的处方》之门,其中的一个场景是秘钥。

作为卫校毕业的助产士——14个人组成的卫生院最年轻的医生,报到的第一天,院长代表14个人表示欢迎——把她也算进了,这就是乡村的人际关系。接着,院长领着她去镇政府认识计生办三个人。先认识“上边”领导,再熟悉“下边”的群众,整部作品的倾向,重心是怎么一步步熟悉群众和环境,由此展开一个熟人为基础的乡镇世界:乡村的物事、乡村的图谱。

院长引领她认识计生办(那是乡镇的“上层建筑”)的情景,只有表情与物件在运作——椅子,茶杯,熟人的空间里,以动作代替了语言,心领神会。单看茶杯的细节:倒了茶水,院长只是“屈手指在茶杯边叩了几下”,表示感谢,而“我”,茶水烫,也不敢吹,却莫名其妙地一次一次把手伸向茶杯。以行动写心理,此景无声胜有声。于是陌生就这样转化为熟悉。乡镇的人际关系动力学,开场是默片;叙述者亲历者的干亚群,之后也默默地融入了“熟人”世界。那是默契的默,直到最后一篇《大年三十熄灯》,她值班,外边净是热闹的声音,而她置身于静默,已经淡定自在地融化了乡村生活。

这部散文集,使我想到《芒果街上的小屋》(相配套的还有《寻找芒果街的小屋》),《米格尔街》,《栗树街的回忆》,均属于成长故事。《带不走的处方》也可纳入这种谱系。模式是:融入了,离开了,两点一线,之间的过程是成长。留下的是“处方”,带走的是成熟。而且,每一章(篇)都独立成篇。由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兼亲历者贯穿全书,串起各种物事,犹如串珠成琏。

干亚群的《带不走的处方》表现出这种文学特征。由“我” 贯穿,以卫生院为中心,穿起了镇域范围物事,展开了“乡村叙事”,有环境的气氛,有生活的气息。我视其为长篇散文。表面看,许多物事直接与医院无关,但总会牵扯出医疗,引发出“孕育”。也可见,“我”的视野逐渐打开、接纳。一棵茶花树,一棵楝树,一棵桃树,一棵梨树,一个老南瓜,一片油菜花,一根豆荚,甚至,一个稻草人,一条机耕路,一片雪花,不经意间跟“孕育”连接上了。不仅仅限于节育、怀孕、分娩的生理层面上展开叙述,更在乎显示乡村生活的肌理质地和文化心理。这种乡村经验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审美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多年前,记得有一次在山乡过夜,静得能听见持续的溪水和混和的鸟叫,听惯了城市的喧嚣,那种寂静——无声之声,让我难眠。我读到《大年三十熄灯》,结尾那句:“当四周燃起绚烂的焰火时,我拉灭了桌上的台灯”。她已融入了那种孤寂又而欣喜的寂静。此前,她写了有一次除夕值班,遇上了小孩出生。一个孕妇看春晚,姜昆的相声逗乐,孕妇还忍着看,可是,人小主意大,孕妇疼得只好上医院,一个大胖小子产了下来。这是我第二次在文学作品上看到把婴儿笑出来。我希望那个笑能奠定婴儿的一生。有意思的是,《拖拉机的叫声》里,“我”在被窝里蜷缩着身子,像子宫里的胎儿那样的姿势,呼应拖拉机的叫声。乡村的拖拉机,还兼当救护车。而且,所有正规的词,(外来词,医学用语),在乡村要经历再一次次的翻译——乡村生活化了。这仿佛是个隐喻。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