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那厂那人那嗓门

2021-05-26 03:32:06 作者: 夜读|那厂那

·

·

·

·

·

那厂那人那嗓门

作者 / 张阿平

原载于《厦门日报》城市副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能够成为一名产业工人,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儿。1978年11月,我有幸告别了两年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插队生活,成了光荣的工人阶级中的一员,心里那个美啊!

在那个年代,糖是国家的重要物资,十分紧缺,平和第二糖厂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新建的糖厂在平和县小溪镇,依山傍水,占地面积100多亩,日榨甘蔗500吨,职工总数500多人。远远望去,糖厂标志性的烟囱似乎高耸入云;进了糖厂,只见工人繁忙、机器不停运转。过去,这种热闹的生产场面只能在电影中才能看到,当自己置身其中,我真的感觉像做梦一般。当天,我们这批新来的工人就来到了车间,车间主任给我们送来了蓝色的工作服。我们的工作服,布料很像现在的牛仔布,这样的工作服别说穿在厂里上班,就是穿出去也会让人感觉气质出众。师傅们告诉我:“这辈子最爱穿的就是这身工作服,把工作服穿在身上,就有一份自豪感和责任感。”

图片来源千库网

机器运作起来,发出的声音很大,厂里的工人们都是一副大嗓门,否则根本无法听见工友在说什么。在厂里上班,听到最多的是雄浑响亮的汽笛声。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生产榨季,糖厂实行24小时三班制,人在机器不能停,于是,换班时汽笛声会响起来。记得厂里说话声音最大的是我的师傅蔡清根,他个头不高,但大嘴一张,几乎可以压过机器发出的声音。对我们这些新来的工人,他更是要扯开嗓门,教我们操作技术、工艺流程等。记得有一次,我和蔡师傅在上班,汽笛声已响过半个多钟头了,他却没有下班的意思。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小伙子,其实可盼望汽笛声响起了,往往是汽笛声一响,就忙着收拾自己的物品赶紧下班了。然而,老师傅们和我们不一样。那次蔡师傅不管我如何暗示、提醒,都没有离开,他还瞪了我好几下,意思是说:事情没做完,怎么可以下班?我只好陪着蔡师傅和技术员、车间主任一起研究技术问题,问题解决后,蔡师傅对我说:“迟点下班没关系,没把问题搞清楚,产生的后果会很严重。”虽然他说话的语气比往日轻了很多,但我觉得“轻”的背后竟是那么“重”,“重”得我一生都忘不了。

还有一次,汽笛声响起来了,但接班的工友还没到,我便掏出托人从外地买的高中课本看起来。我正看得入迷时,突然有人来到我面前,迅速把书拿走了,我正要发脾气,抬头一看是厂领导,便不敢吭声了。这一幕被技术员洪朝耕看到,他走过来开导我说:“读书是好事,但不应该在上班时看书,这违反了厂里的工作制度。”从那以后,我上班都严守工作制度。

我一直刻苦自学,1981年5月,我终于考取了一所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岗位,结束了短暂而又难忘的“甜蜜事业”。回首过往,那里的厂,那时的人,那一个个大嗓门的师傅们,都成了我生命中美好的回忆。

作者

张阿平,男,1958年出生,福建南靖人,研究生学历,管理学硕士,热爱文学,共有三十多篇作品散见于各报刊、杂志。

朗读者

耿超,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现为厦门市音乐学校声乐专业、播音主持专业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演出中担任歌唱演员、朗诵演员及主持人。

征集

★《夜读》栏目每周定期推出“闽南夜话”、“心灵夜悟”、“英文朗读”等,用多元化的节目,满足听众们多样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适合栏目朗读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欢迎推荐或投稿给我们。

★如果有适合夜读栏目的好声音,也欢迎自荐或推荐,让好声音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发送音频作品或原创文学作品至电子邮箱xmrbsbjczs@126.com,请在邮件标题处注明“夜读+朗读者姓名”或“夜读+作者姓名”,并附上自己的个人资料和联系方式。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音频制作:许梦洁 黄晓青 图片来源千库网及网络

刚刚发布!厦门重要工作!与你有关→→

罕见“超级血色月全食”即将登场!就在明天!直播+抽奖等你啦!

首次亮相!厦门地铁3号线主题列车太炫酷!六区地标、白海豚、大海龟……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厦门日报社App“潮前智媒”

轻松玩转黑科技

一键get最潮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