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用画笔讲述最美“竞秀情”

2021-06-16 09:39:33 作者: 七旬老人,用

七旬老人,用画笔讲述最美“竞秀情”

构图设计、调色起笔,转瞬之际,一棵直耸入云的松树跃然画板之上。正在油画创作的老人叫廖明德,今年74岁,之所以能够在画板上挥洒自如,全都是老人自学自悟练出来的。6月15日,记者专门来到竞秀公园,听廖明德老师讲述他的艺术人生。

老人手绘竞秀公园风景图。 耿静 摄

40余幅画作,置身竞秀公园的四季轮回

上午7时的竞秀公园,廖老师上黑下白一袭唐装,小马扎一坐,全神贯注于自己的绘画世界。画架上,是一幅还未完成的初夏竞秀假山图,枝头从泛绿到葱郁的过渡,花儿从绚丽到斑斓的生长,绿色的韵味,澎湃着一个季节的盎然。图案上色并非易事,每上一层颜料都要等颜料干掉,才能继续,第二层、第三层,如此反复,这样绘制出来的画有着平面画无法比拟的厚重感。

跟随老人来到紧邻竞秀公园的画室内,一大摞写真素材已经有些泛黄。近50年绘画历程在每一张纸上都留下印记,记录了这些年他的执着。

40余张有关竞秀公园的画作浏览下来,他笑眯眯地向记者介绍每一幅画:“这是北门进门西边的石丛桥,这是竞秀书院,这是杉波桥……”记者注意到,画面中线条舒缓流畅、细密紧凑,冬去春来,夏华秋实,一幅幅看过去,让人仿佛置身在竞秀公园的四季轮回。

老人手绘竞秀公园杉波桥风景图。耿静 摄

一只铅笔用两年,靠抓鱼买纸笔圆梦

廖老师喜欢画画,要从小时候说起。1948年,廖明德出生于四川德阳,“那个年代,画画其实就是一个‘痴心妄想’的梦。家里孩子多,能吃饱饭就不错,哪里还有多余的钱买纸买笔。”从小就对绘画有着浓厚兴趣的他,从画路边的花花草草,到街头巷尾的小猫小狗,经常是拿着石头子走一路画一路。家里没有闲钱,德阳的一条河成了廖明德的“小金库”,十来岁的他经常背着鱼篓到河边抓鱼,一斤鱼一毛钱的小收入,让小小年纪的他有了画画的“资本”。

“纸和笔都是消耗品,卖鱼的那点钱也是捉襟见肘。”廖老师说,二十世纪50年代,废旧报纸在老百姓眼里都是糊墙、糊窗户的抢手货,他好不容易从收废品的小贩手里买些废旧报纸,也得省着用。一支3分钱的铅笔,节省到用上一两年,“铅笔头”对他来说是常事,他甚至要用完最后一点铅。“我们那时候用木柴烧火做饭,纸笔买不起的时候,我甚至拿烧了一半的烧火棍在地上画画。”

没有教师辅导,没有上过专业美术课,廖明德只能看到什么就模仿什么。课本上的插图、广告牌上的丽人,乃至肥皂票证上的一朵兰花……都成了他临摹对象,渐渐地,画什么像什么的廖明德逐渐在初中有了名气。考高中时,10幅临摹作品让他从众多考生里脱颖而出,成为德阳高中美术特长班的一员。

老人绘制的多幅有关竞秀公园的风景画。 耿静 摄

当兵、工作,绘画将老人多彩人生串联起来

1968年,廖明德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战友们的个人物品中只有衣物、洗漱用品,唯独他多了铅笔和稿纸。当兵期间虽没有多少时间画画,但手艺始终没丢,“我算是我们连里画画最好的了,毫不夸张地说,黑板报的活儿就是我的。”

1971年,退伍后的廖明德来到保定工作,沉重的家庭责任迫使他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潜心创作,画画变成一件闲暇时的爱好与放松,但绘画这项爱好,将他半个世纪的人生完美地串联了起来。

保定,作为廖明德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已经生活了50个年头。和有人用相机记录家乡、有人用书稿写下乡愁不同的是,廖明德决定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记录下这个他生活多年的城市。闲暇时间,他经常骑着自行车外出采风,途中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亭一塔,都成为了老人的“画中物”。

2020年疫情暴发后,离画室最近的竞秀公园成为廖明德老师固定的采风地点。从那时起,廊亭一角古色古香、小桥流水韵味十足、杨柳飘拂春色满园……公园里的各种景致被他捕捉并创作成画,每一幅画都仿佛让人身临其境。廖明德作画速度不快,“猜他画的是什么”成了围观市民的一大乐趣。

“画画是一件极其美妙的事情,如果没有让人从心底里生出喜欢的感觉,那画出来的作品也传达不出美妙的感情。”喜画风景和古建筑的廖明德,笑言也有自己的“小目标”。他盼着将竞秀公园的美景一一展现,也盼着能到“涟漪夏艳”的古莲花池画一画水心亭、水东楼和寒绿轩,画一画东塘的红莲和西塘的白莲,“画画,我只为我心中的热爱,我只想不断在我的画本上留下最美的一页。”

来源:保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