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防火墙” 变成“纸糊墙”

2021-06-17 07:00:09 作者: 莫让“防火墙

打开抖音、快手、优酷、哔哩哔哩、斗鱼、腾讯视频等App,除了开屏广告,通常还有设置“青少年模式”的弹窗——这一模式被赋予一种“防火墙”的角色,将不利于未成年人观看的内容挡在“墙”外,从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

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以来,各大短视频、游戏、直播App密集推出“青少年模式”。但“青少年模式”集体开启的同时,也遭遇了不少家长和学生的吐槽:绕开模式太容易,内容池只适合低龄儿童……徒法不足以自行,从成为各大网络平台的“强制标配”到做到真防真管,从堵漏洞、补短板到提质量、见成效,“青少年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本报记者 李爽 许海燕 朱璇 顾敏

“强制标配”下,漏洞依旧不少

今年以来,15岁的小陈迷上某款热门手机游戏。“尽管学习紧张,但只要一有时间,还是会忍不住用手机玩两把。”最近小陈发现,玩了一会,游戏界面就会弹出窗口提示强制下线。原来,该游戏发布了“限时令”新规,12周岁以下(含12周岁)未成年人每天限玩1小时,12周岁以上未成年人每天限玩2小时。

小陈向记者展示的最新系统健康公约显示,目前,该游戏不仅要求所有用户账号实名认证,还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用户在线时间、充值上限等有更详细的规定。

这些新措施出台的背后,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法首次为“网络保护”设置专门章节,详细规定未满16周岁不得开设网络直播、每日22时后至次日8时未成年人不得玩网络游戏等。由此,“青少年模式”不再是企业的自律行为,而成为各大网络平台的“强制标配”。

记者试用了多个知名短视频和直播App,发现这些网络平台均推出了“青少年模式”,限制使用时长和打赏消费,需要专门的密码来开启和关闭。比如抖音用户每日首次启动应用时,系统将进行弹窗提示,引导家长及青少年选择“青少年模式”,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直接进入“青少年模式”。在“青少年模式”下,微信用户无法观看直播或是充值打赏,Q币充值、微粒贷、理财通、信用卡等支付功能也不能使用,快手的陌生人关注、位置功能以及私信功能等也被限制使用。

此外,备受社会关注的网络游戏,也被要求全部接入国家层面的实名验证系统。在未成年人用自己的身份信息登录游戏后,通过国家层面的实名验证系统,会自动触发游戏的“防沉迷系统”。

但与此同时,一些网络平台“漏洞”也引来质疑。43岁的张霏霏从初二的儿子口中得知,很多孩子通过借家长账号、身份证注册登录一些游戏或者短视频网站,就可轻松绕开“青少年模式”。她自己操作了几次,也觉得企业“诚意不够”。“比如,一些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并不是开启就有提示,需要用户找到设置页面自行设置,光是找设置页面就要找半天。”同时,一些平台推出“青少年模式”只需输入4位密码即可,再无其他门槛,“现在的小孩子操作电子设备都很溜,绕过‘青少年模式’对他们来说没什么难度。”

早在去年,针对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直播打赏等老百姓投诉和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省消保委专门调查了包括王者荣耀、快手在内的18个网游和直播平台App,并发布《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直播打赏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网络平台主要存在实名认证流于形式、充值交易存在安全隐患、退款难、客服推诿以及普遍涉嫌消费诱导等问题。

但是这些老问题,在“青少年模式”全面推广后依然存在。记者实测发现,一道道看似牢固的“防火墙”,大多有着不那么难找的“后门”。比如,微信上,记者通过发送短信重置密码的方式即可关闭“青少年模式”;即便有实名验证,也不排除未成年人使用他人身份证通过验证的可能性。而在多款社交软件中,只要下载后随意填写出生日期就可登录页面,直播、同城聊天等板块都可随意查看。

“青少年模式”的流于形式,也让一些犯罪分子有机可乘。明明是25岁的周某,却在核心用户群为6-18岁青少年的某知名学习平台上冒充17岁高中生,与13岁的某女生取得联系,再通过线下接触实施猥亵。宿迁市宿城区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副主任王旭分析此案发现,用户仅凭手机号、微信号、QQ号就可随意注册该平台,在学生、家长、教师这3种身份间任意选择,平台对用户的审核形同虚设。随后,宿城区检察院向平台制发检察关注函,推动平台通过“AI赋能信息审核”等方式完善审核机制。

是技术不硬核,还是敷衍“不走心”

13岁的小于在家上网课期间,背着父母用实名认证的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向游戏运营商H公司一次性充值100元,向T公司累计充值1.5万元。小于的父亲发现此事,一纸诉状将T公司告到法院。法院最终认定于某大额充值的行为无效,判决游戏公司返还费用。

这是今年5月省高院发布的未成年人保护十大典型案例之一。近年来,“熊孩子”花巨款打赏主播、斥巨资充值网络游戏等事件时常发生,恰恰暴露出“青少年模式”的失灵。省消保委监督部负责人赵鑫介绍,仅去年一季度,全省消保委系统受理未成年人网游类投诉多达425件,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加460%。其中,未成年充值群体中年龄最小的3岁,充值金额最高达7万元。而投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家长追回款项困难上。

“司法机关受理的案件只是冰山一角,绝大多数家长会因为怕麻烦选择息事宁人。”无锡市惠山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刘媛媛梳理相关案件发现,追回充值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流程繁琐、举证困难、运营平台和游戏公司互相推诿、退款拖延、退款难等问题,“退款层层设障和‘青少年模式’‘不走心’的背后,都是暴利驱动在作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89亿,19岁及以下网民群体占比16.6%,青少年已成为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平台企业而言,青少年群体从一开始就是庞大的网民群体,也是着力吸引的目标用户,开启实名认证、识别青少年身份等做法,客观上与企业逐利的天性产生冲突。”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张鹏认为,精准识别未成年人身份,在技术上并没有太大障碍,“以银行客户端为例,可以做到实名认证并进行相关操作。”眼下,虽然不少知名网络平台在“青少年模式”上花了不少心思,但还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持着应付“交作业”的心态,缺少为青少年提供安全网络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