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马阵
2011-12-03 14:43:37   来源:   点击:

    布马阵

    艺阵名。为台湾早期流行於民间农忙闲暇时的一种民俗艺阵舞蹈;又称为「竹马儿」、「竹马灯」、「跳马灯」、「马儿灯」。

    布马系由竹篾札成马的形状,分为前後两截系在表演者腰部前後的道具。在台湾原称「纸马」後由纸质改为布质并画上马头才称为「布马」,是一种热闹诙谐的民间歌舞小戏,现於迎神赛会与庆典活动中尚有演出。布马阵由《竹马戏》演变而来,约於1661年间随郑成功所带来之汉文化而流传於台。其剧情内容大多叙述「状元郎」风光骑马出巡,却因不谙马术陷在泥沼之中弄得人仰马翻,「随扈」在旁营救造成紧张且险象环生的情境。「状元状元,无才无才,骑马仔跋(跌)落来……」,传神地描述布马阵的写照。

    该阵主要角色为状元郎,其他成员另有马夫与侍卫,人数少则二名多则九位。状元郎(或称疯老爹,意指糊涂的地方县官)身着大红袍头戴乌纱帽,腰系布马手执马鞭,马夫着黑色裤衫,为典型马夫装扮,时而空手翻滚开场,时而手持凉伞前去引导状元之座骑与其「互动」。侍卫则着唐装手执凉伞,营救状元时改拿船橹或扁担。表演时演员依剧情结构去自由发挥,即兴成份浓厚,唢呐和锣鼓则是则是增强剧情的起承转合节奏,如果说状元郎是将「死马」当「活马」演,那麽唢呐彷如艺人所言「布马在跑,没有了唢呐,这马就无法往前推进」。

    布马的舞蹈动作是为情节而模拟出的肢体语汇,舞蹈中固定的演出流程为跑马、拜相(拜马)、四门、五方(又称五营、五峰)、困塘(又称落马翻沙;民间艺人林荣春口述)。舞步有前进後退步(跑马)、前三後三步、跑圆场、原地弹跳、扭步、跨腿、片腿、引马、前交叉步、跳水沟或过河、困塘(类似劈腿)、踩七星、拜五方等。舞时「上身中正,下身摆动」是它的一种特色。肢体的动律轻快而稳定,彷佛所有的律动皆由地面缓缓向上而起,进而传递到肢体各部,协调而有力的动律看似晃动不停,却极有序的行进着。

    布马的动作看似简单,巧的是它易懂易亲近,难的是它是极需体力、张力与剧情表现力的阵头;演出虽然前後仅约十分钟即可完成,然而其中强烈的互动性与渲染力,是其魅力的所在。它融合了舞蹈、戏剧、音乐等元素,充满写意性、虚拟性与自娱性的风格特质;有着彷佛「戏游」般地愉悦自在,戏而不谑的风貌;是编者与演出者经过→「想像」→「解析」→「模仿」→「重组」→「再建构」等过程创造出虚拟的情境。民间传统布马阵的演出形式亦引发舞蹈创作者之灵感,进而在幼儿舞蹈、唱游、创造性舞蹈等类型中被引用,随着时代的推移与创作者的风格发展出多样的生命与面貌。

    参考资料

    1. 吴腾达着《台湾民间阵头技艺》1996
    2. 赵郁玲着《布马肢体语汇之研究》1995
    3. 台湾艺阵传奇(黄文博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姚明丽
下一篇:庆神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