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休闲 > 音乐舞蹈 > 剧场舞蹈音乐

剧场舞蹈音乐
2011-12-03 16:16:19   来源:   点击:

    在舞台上演出,由专业编舞家与舞者结合音乐和视觉艺术,共同呈现的一种表演艺术。舞蹈音乐是为舞蹈演出所写作或伴奏的音乐,或做为舞作氛围的营造、节奏依循与寓意象徵,甚至为舞作之灵魂。今日台湾拥有芭蕾、民族、爵士、现代等专业剧场舞蹈。因现代剧场的概念来自西方,再加上台湾不同时期被殖民与移民迁入影响,因此剧场舞蹈音乐也充分反映欧美、日本与中国各地文化的输入。例如:使用中国与台湾各地区音乐的民族舞,以西方管弦乐或钢琴曲为主的芭蕾,采各类爵士乐与音乐剧音乐的爵士舞,音乐取材自由多元的现代舞,以及采特定民族音乐的佛朗明哥与踢踏舞等。除了现代舞,上述其余的剧场舞蹈常与特定之音乐连结;现代舞则在编舞家挑选音乐与作曲家谱写音乐上,展现多样的美学与艺术性。

    一、台湾剧场舞蹈的起始(日治时期)

    台湾剧场舞蹈的滥觞,是1930年代日治时期日本「现代舞之父」石井漠(1886-1962)与其弟子来台演出,影响台湾首批子弟赴日习舞,造就台湾早期重要舞蹈家:林明德、李彩娥、蔡瑞月,以及随後的李淑芬等。他们学习东洋舞蹈、芭蕾与创作舞(强调表现与律动的早期现代舞),随着民谣、古典音乐与击乐舞动。此时演出的舞蹈音乐取得不易,多仰赖乐团或音乐家现场弹奏,或播放仍不普及的唱片。在内容上,以古典音乐、台湾及世界民谣为主。蔡瑞月在1949年舞作《水社怀古》中,使用原住民音乐、作曲家江文也的〈牧歌〉、陈清银的〈狩猎〉与吴居彻的〈湖畔之舞〉等作品,以及同年现代舞作《新建设》中结合纯打击乐与抽象肢体动作,对当时而言,是相当前卫的尝试。

    二、1950-1960年兴起的民族舞

    1949年国民政府播迁来台,政府於1953年成立「民族舞蹈推动委员会」。1954年起开办全国性舞蹈比赛,以战斗、劳动、礼节与联欢舞为四大方向,影响台湾舞蹈发展。传统国乐、中国各地民谣、抗战爱国歌曲和中国艺术歌曲,遂成为民族舞蹈音乐之大宗。中国来台舞蹈家如高棪、刘凤学等带来的民族舞,与融合中国传统舞蹈动作和现代手法的「中国现代舞」,汇入台湾舞蹈发展之河。此时期舞蹈音乐资源仍匮乏,以78转唱片、请乐团或乐手现场演奏为主。

    1953-1954年间,中广国乐团录制的2、3张唱片,成为舞蹈家们珍贵的音乐来源。刘凤学於1965年赴日研究唐乐舞,将手抄99首古乐谱与60多首古舞谱带回台湾。经过乐舞谱的解译,於1967年尝试重建《春莺啭》部分等唐代乐舞於现代剧场,进而在2001年与2002年由「新古典舞团」演出数首全本唐大曲。

    三、现代舞与现代音乐的合作

    1960年前後,台湾现代音乐运动随着赴欧留学的音乐家返台开始推展。1960年代後期,舞蹈家与作曲家合作的情形大增。刘凤学从1968年开始,以多位当代中国、台湾作曲家作品入舞,并委托当代作曲家为舞作谱写音乐,如国乐作曲家刘俊鸣、夏炎、董榕森、王正平,以及现代音乐作曲家马思聪、许常惠、马水龙等。美国现代舞亦於1960年代後期传入,1973年,自美返国的舞蹈家林怀民,就着「中国人作曲,中国人编舞,中国人跳给中国人看」的精神成立「云门舞集」。

    林怀民与作曲家史惟亮发起的中国现代乐府合作,促使许多杰作产生。如许博允的《中国戏曲之冥想》(1973)、《寒食》(1974),史惟亮的《奇冤报》(1974),赖德和的《众妙》(1975)、《红楼梦交响曲》(1983),马水龙的《盼》(1976)、《廖添丁》(1979)等。现代舞推动现代音乐创作,而作曲家也为现代舞创作贡献心力。对於剧场舞蹈艺术多元可能性的开拓,舞蹈音乐委托创作有相当助益。

    四、民歌采集与流行乐

    1950年代政府的「采集、改良山地歌舞」政策,让多位舞蹈家如李天民、高棪等与原住民歌舞有了碰撞,影响舞蹈音乐。刘凤学1954-1980年间亲自参与采集各族音乐,这些田野素材构成了早期如《兰屿夏夜》(1956),与近期如《沉默的杵音》(1994)等舞作的音乐。

    1978年恒春民歌手陈达受林怀民邀请,为舞作《薪传》(1978)演唱间奏曲〈思想起〉,而邹、卑南族的歌谣也成为云门《九歌》(1993)等舞作音乐。除了欧美现代作曲家作品,民歌、流行音乐直指现实生活的力道,也与现代舞共舞。例如,1986 年林怀民邀请歌手蔡振南清唱〈心事谁人知〉等台语歌曲,做为舞作《我的乡愁,我的歌》之音乐。

    五、传统重建与创新尝试

    1980年代开始,台湾现代舞团陆续成立。1990年代,「传统与创新」仍为重要课题。1991年,首支由原住民青年组成的舞团「原舞者」成立,将各部落濒临失传之歌舞,呈现於剧场舞台。陈美娥1983年创办的汉唐乐府,也自1990年代开始结合传统南管曲与梨园舞蹈,将南管乐舞之美推向国际舞台。

    1984年刘绍炉创立「光环舞集」、1998年简妍臻等成立「身声剧场」与2002年谢韵雅的「声动剧场」,皆尝试以声音、动作关系为主题创作。舞蹈与舞蹈音乐的关系,俨然流动於不同层次间,映射出多样的光彩。

    六、有声出版品录制与专业配乐家诞生

    1991年开始,云门舞集发行《我的乡愁,我的歌》等舞作音乐出版品。今日台湾已有数位长期与舞团合作的作曲家,如林慧玲、陈扬、史撷咏、沈圣德等,并陆续有舞蹈音乐专辑发行。日治时期到今日,台湾剧场舞蹈音乐从依赖音乐家现场演奏、播放唱片等被动方式,到拥有委托作曲家创作、剪辑田野录音与舞者跨领域演出等主动选择。编舞家们在种种时空背景下,与音乐发展的脉动共舞。

    中文关键字: 云门舞集 , 原舞者

    参考资料

    1. 张中煖等着。平珩主编。1997。《舞蹈欣赏》。台北:三民。
    2. 李小华。1998。《刘凤学访谈》。「艺术大师」4。台北:时报文化。
    3. 杨孟瑜。1998。《飙舞:林怀民与云门传奇》。「社会人文」107。台北:天下远见。
    4. 游素凰。2000。《台湾现代音乐发展探索1945-1975》。台北:乐韵。
    5. 郑炯明编。2004。《李彩娥舞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高雄:高雄市文化局。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前卫音乐
下一篇:刘俊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