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语文知识 > 《台湾文学》

《台湾文学》
2011-12-03 09:07:02   来源:   点击:

    1941年5月,张文环、黄得时、中山侑等人脱离西川满主持的《文艺台湾》,另组「启文社」,发行《台湾文学》杂志。分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文艺台湾》的编辑走向偏好浪漫主义和外地情调,经营权也控制在西川满等少数核心成员之手,因此让部份成员心生不满,最终走向分道扬镳的道路。因此《台湾文学》的成立,可说是对主导台湾文坛的《文学台湾》甚至是西川满的一种反制行动。《台湾文学》的文学主张迥异於《文艺台湾》,他们主要提倡写实主义的重要,同时反对岛田谨二强调的台湾文学在日本帝国中特殊性。他们认为台湾文学虽然存在特殊性,但是这是由於台湾长期以来在种族、环境和历史各方面的特殊发展所致,并不仅止於在日本帝国中的特殊性。同时他们也认为,展现台湾文学的特殊性,必须在反映现实的基准上,不应出自造作矫揉。相较之下,《台湾文学》集团关心的是台湾本土文坛的建设,而非岛田谨二强调的殖民地文学特殊性。而《台湾文学》的经营方针,根据张文环的表示是「没有方针的分针」,目的在使《台湾文学》成为「建设台湾文学界的基础工事」。在《台湾文学》的创刊号中,吕赫若的〈愿如所想〉也约略指出《台湾文学》集团的走向。他认为《台湾文学》未成立之前的台湾文化,乃「趣味性文化」,因此《台湾文学》的目的是要将「趣味性文化」转变成「热情诚实的台湾文化」,在此明显看出吕赫若对《文艺台湾》的批判。由此可见,《台湾文学》在创刊号中明显有继承七七事变前新文学运动,并和《文艺台湾》抗衡的姿态。而《台湾文学》对新人作家的提携不遗余力,因此设立「台湾文学奖」,积极促进台湾岛内的文学发展。同时《台湾文学》的成员多元,尚有事变後隐居的杨逵和具有左翼色彩遭逮捕的藤野雄士的加入,其他如《民俗台湾》的金关丈夫、池田敏雄、稻田尹,台北帝大的工藤好美、中村哲,广播局的中山侑,话剧界和音乐界的林抟秋、王井泉和吕泉生,美术界的陈澄波、李梅树、李石樵等等,也和《台湾文学》集团有密切的往来。由此可见,《台湾文学》是事变後以台人作家为主的文学集团,网罗台湾艺术界的各各层面,可说是台湾文化人的大集合,并争取不少日籍文化人士的认同与支持。同时,《台湾文学》的成员认为台湾的文学者应该以建设台湾本地的文坛为主要目的,藉此提高台湾的文化水准,因此积极网罗岛内作家,接续事变前台湾新文学的任务与责任。(蔡钰淩撰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乱都之恋》
下一篇:《官场现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