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语文知识 > 奴化论争

奴化论争
2011-12-03 09:29:16   来源:   点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初期於文化重建过程中,新政权与旧住民对於文化诠释权的争夺与再诠释。从1945年11月6日《台湾新生报》社论开始,到1946年《台湾文化》第1卷第3期暂告结束,共费时13个月;在这场横亘1946年的论争中,官方意识型态的《台湾新生报》与台人发声的《民报》,相互对垒的过程中,《新新》、《人民导报》、《政经报》等也涉入其间,可说是战後台人自我定位的重要事件。

    论争的远因,在於日治时期台人位置的尴尬与矛盾,尤其日本觊觎东北满州、南中国闽厦;来台中国人对於台湾浪人及游民的刻板印象,无论是国府思考或接收官员,对此仍有疑虑。虽智识人士一再呼吁,如署名「孝绍」於《台湾民声报》说:「倘如以日本殖民或日本奴隶看法对付台人,那麽中国之收复台湾,就无异中国之殖民台湾」;谢南光也鼓吹「信任台湾人、爱护台湾人、尊重台湾人」。然而,官员如陈仪等,仍未尊重台人的历史经验,以强制的中国化为方针,推展〈台湾接管计画纲要〉,亦即「台湾接管後一切设施,须实行国父遗教、秉承总裁训示,力谋台民福利,铲除日人势力为目的」、「接管後之文化设施,应增强民族意识,廓清奴化思想,普及教育机会,提高文化水准。日本占领时印行之书刊、电影片等,其有诋毁本国、本党或曲解历史者,概予销毁。」因此,政治举措,以去除日人奴化影响为主。

    在陈仪为「奴化」定调後,官方的《台湾新生报》,便以社论、专文与载录政府谈话,营造推行国语与去除日语的氛围,王白渊以〈所谓「奴化」问题〉宣战,反击奴化论述,双方竖旗,揭开论争序幕。所谓的「奴化论述」,在於建构一套话语,指控台人奴性,如语言文字日本化、精神层次皇民化,於是导出除去、清洗、悔悟,乃至位阶居次的必要,台湾知识分子在被动的回应中,也努力廓清自身文化的位置。

    论争参与者,除了政府官员外,另有杨云萍、黄得时、谢南光、李纯青、王添灯等台籍知识分子,以及若干半山人士与省外开明派,如周宪文等,双方环绕着长官公署治台政策展开讨论,立场未必截然对立,一般而言,代表官方政策执行者,「台人奴化」为主要前提,然而,民间对於「台人」与「奴化」的连结意见不一,对於去除日本的影响也有不同看法;换言之,这场论争原本可以做为舆情反映,却未能形成和解的契机,种下日後二二八事件的远因。

    中文关键字: 奴化 , 殖民遗绪 , 国语政策 , 三民主义 , 台湾主体

    参考资料

    1. *黄英哲。1997。〈战後初期台湾文化的重编1945-1947:台湾人「奴化」了吗?〉。收於《何谓台湾?:近代台湾美术与文化认同论文集》。施梅珠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2. *秦孝仪主编。1990。《抗战时期收复台湾之重要言论》。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
    3. *彭瑞金。1984。〈记一九四八年前後的一场台湾文学论战〉。《文学界》,10:2-15。
    4. *游胜冠。1994。〈战後台湾的反殖民文学〉。《台湾史料研究》,3:94-113。
    5. *王白渊。1945。〈所谓「奴化」问题〉。《台湾新生报》,1月8日。
    6. 叶芸芸。1985。〈试论战後初期的台湾智识份子及其文学活动1945-1949〉。《文季》,2:5。
    7. 陈建忠。2003。〈徘徊於「祖国认同」与「台湾认同」之间-战後初期台湾文化的重建与顿挫〉。《岛语:台湾文化评论》,1:22-36。
    8. 陈芳明。2001。〈台湾新文学史(9):战後初期文学的重建与顿挫〉。《聯合文学》,197:150-163。。

    延伸阅读

    1. *黄英哲。2007。《「去日本化」「再中国化」:战後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麦田人文」118。台北:麦田。
    2. *陈建忠。2007。《被诅咒的文学:战後初期1945-1949台湾文学论集》。台北:五南。
    3. *何义麟。2006。《跨越国境线:近代台湾去殖民化之历程》。「台湾文化系列」35。台北:稻乡。
    4. 杨秀菁。2005。《台湾戒严时期的新闻管制政策》。台北:稻乡。
    5. *徐秀慧。2004。〈战後初期台湾的文化场域与文学思潮〉。博士论文,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6. 蔡淑满。2002。〈战後初期台北的文学活动研究〉。硕士论文,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7. *陈翠莲。2002。〈去殖民与再殖民的对抗:以一九四六年「台人奴化」论战为焦点〉。《台湾史研究》,9(2):145-201。

相关热词搜索:ū

上一篇:大东亚文学者大会
下一篇:大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