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语文知识 > 当代「文学台独」论述

当代「文学台独」论述
2011-12-03 09:52:50   来源:   点击:

    解严後的当代台湾文学台独论述,是伴随政治台独的成长而发展的,尤其在海外台独力量归队,本土政党民进党成立後,台独的势力益发不可挡。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国民党的官方意识形态,逐渐崩解,台独的力量,则透过各种管道,无孔不入的将触角,伸入台湾社会各阶层。

    这当中藉由意识形态、文化思想来论述分离主义是最有效的方法。也因此从80年代始,台湾岛内围绕着「台湾结」与「中国结」、「台湾意识」和「中国意识」,「统一」及「独立」的论述争议,成为那个诡谲多变年代,最热门话题的焦点。

    当代文学台独的论战,始於1983年因着<龙的传人>侯德健赴北京进修而起的,这年6月《前进周刊》,刊登杨祖珺的文章<巨龙、巨龙,你瞎了眼>,对侯德健的「爱国的孩子」,作了批判的反讽。接着陈映真发表了<向着更宽广的历史视野>鸿文来回应,并对<龙的传人>这首歌广为流传而热烈的爱国激情,表达深情地倾诉他心中缘於「中国情结」而迸发的爱国激情。

    陈映真文章一出,立即遭到围剿,并被冠上是无可救药的「中国结」的「汉族沙文主义」、「爱国沙文主义」与「中国民族主义」者。

    论争很快的就激化起来,首先是陈树鸿的文章<台湾意识--党外民主运动的基石>,粗糙的以二分法将「中国意识」等同於不民主,主张为了民主就必须排除「中国意识」。

    紧接着陈映真透过与戴国煇的对谈,批判「台湾结」是「恐共」、反共的表现,实际上,是台湾岛内分离主义的「台独」势力,对大陆的抗拒,并明确表示其背後有台独理念在支撑,和台湾缘於60年代兴起的资产阶级的理念。说穿了「这实在是阶级的问题,而不是什麽『民族』的问题」。

    此时陈芳明以宋冬阳笔名,发表<现阶段台湾文学本土化的问题>跳出来了,陈芳明从台湾文学切入,回顾了80年代以来台湾思想界、文学界有关台湾意识的论战,对陈映真等人的主张,进行了攻击。《夏潮论坛》上的<台湾的大体解剖>专辑,即是因陈芳明此长文而起。

    与《夏潮》针锋相对的是《台湾年代》,它特别推出<台湾人不要「中国意识」>专辑,发表林浊水<《夏潮论坛》反「台湾人意识」论的崩解>、高伊哥的<台湾历史意识问题>来痛斥《夏潮》的「中国意识」与「中国情结」。不久,《80年代》也加入抨击《夏潮》的行列。

    在诸多反中国意识文章中,有一特点值得注意,即开始美化日本殖民台湾,对台湾现代化开发的重要影响,换言之,把「崇日」情结兜拢到台独的思想体系来。

    《夏潮》在岛内不仅遭围剿,在美国的《美丽岛周报》,也隔海炮轰,加入论战阵营。这场以「台湾结」与「中国结」,「台湾意识」和「中国意识」为切入口的大辩驳,文学台独主义者,不但痛剿陈映真、戴国煇,最主要也是藉机鼓动风潮,检验台独论述在岛内市场的接受程度。

    而反观以陈映真为首的《夏潮》立场,仍是秉持「中国民族主义」的立场,「对於中国历史、文化和人民抱着极深的认同和感情」,「愿意跳出唯台湾论的岛气,学习从全中国、全亚洲和世界的构图中去凝视中国(连带地是台湾)的出路」。

    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到「解严」之後,激烈程度减退,台独势力的新分离主义,又进入另一阶段。

    90年代後,随着李登辉的上台,国民党政权迅速本土化,其後「两国论」的抛出,更不掩饰其变相台独的立场。而时为最大在野党的民进党,於1991年10月在党纲写下「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暨制定新宪法,应交由台湾人以公民投票方式选择决定」的所谓<台湾前途决议文>。

    1992年5月「刑法第100条」的废除,使鼓吹和从事非暴力的台独活动合法化,2000年,政党轮替,民进党的陈水扁上台後,便公开抛弃「一个中国」原则,整个台湾政治格局的大变动,原本的「台湾意识」意识形态,被「台湾主体性」之说所取代。

    以文学场域而言,1991年陈芳明在<朝向台湾史观的建立>文中,提出在台湾史建构「台湾主体性」的概念,并主张在台湾文学中,亦是如此。这种不愿将台湾文学视为中国文学一支的文艺思潮,从80年代延伸而来,到90年代又更进一步发展,於此氛围下,理所当然地,激化台湾新文学思潮领域的统、独大战。

    台湾文学主体论,最早的渊源,可追溯自1965年复出文坛的叶石涛,在《文星》发表了<台湾的乡土文学>一文,该文提出从理论解释「乡土文学」的概念问题。

    1977年5月「乡土文学论战」方酣之际,叶石涛在《夏潮》又撰写<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从乡土中衍生出「台湾人意识」的问题。叶石涛将台湾人意识推演到「台湾的文化民族主义」,虽然认同台湾人在民族学上是汉民族,但在长期变迁下,早已发展了和中国分离,属於台湾自己的「文化的民族主义」。

    叶石涛的文章甫一披露,随即遭到陈映真的批判,陈映真强调「台湾新文学在表现整个中国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自由的精神历程中,不可否认地,是整个中国近代新文学的一部分」。

    陈映真随後,即以「民族文学」为准的,极力颂扬「30年来,在台湾成长起来的中国文学」,并称许这些作家「使用了具有中国风格的文字形式、美好的中国语言,表现了世居在台湾的中国同胞的具体社会生活,以及在这生活中的欢笑和悲苦;胜利和挫折…。」

    陈映真的批判,叶石涛并不示弱,1982年元月,他纠合郑炯明、曾贵海、陈坤仑、施明元等人於高雄创办了《文学界》杂志,郑重其事的认为,台湾文学离「自主性」道路尚有一段路要走,希望台湾作家作品,要勇敢的去反映台湾这块美丽土地的真实形象。

    叶石涛的宣言,立即获得海外台独文学评论家陈芳明的声援,陈芳明欣喜若狂的欢呼,台湾本土文学终於与「本土政治结合起来」,而迈向一新的里程碑。

    陈芳明积极肯定叶石涛台湾文学本土性、自主性的论述,认为在文学史上是极为重要的发展,陈芳明甚至乐观预估,「台湾民族文学的孕育诞生,乃是必然的」,他斩钉截铁的说:「把台湾文学视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是错误的」,至此,陈芳明的「文学台独」主张已十分明确的表露出来。

    总之,在解严前夕,围绕在台湾文学属性的论辩,两种文学思潮的斗争已是壁垒分明了。一边是以陈映真为代表的「台湾文学系中国文学之一环论」;另一边是叶石涛、陈芳明为首的建构「台湾文学主体性」的论述,此南辕北辙的两种主张严重对立,双方各有其支持者,如詹宏志、吕正惠等认同陈映真之说;李乔、彭瑞金、高天生则附和叶石涛、陈芳明的看法。  

    中文关键字: 文学台独 , 论述 , 台湾结 , 中国结 , 当代

    英文关键字Literature on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 Discourse , Taiwan ideology , Chinese ideology , Present

    参考资料

    1. 江灿腾、陈正茂,《新台湾史读本》,台北:东大图书,2008。

    延伸阅读

    1. 古继堂主编,《简明台湾文学史》(台北:人间版,2003年7月初版)。
    2. 朱双一,《台湾文学思潮与渊源》(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
    3. 吕正惠,《殖民地的伤痕--台湾文学问题》(台北:人间版,2002年6月初版)。
    4. 宋冬阳(陈芳明),《放胆文章拼命酒》(台北:林白出版社,1988年3月出版)。
    5. 李昂,<台湾作家哪里去>,《台湾文艺》106期(民国76年7月)。
    6. 陈芳明,《探索台湾史观》(台北:自立版,民国81年9月1版)。
    7. 陈芳明,《鞭伤之岛》(台北:自立版,民国78年7月1版)。
    8. 陈芳明,<跨过文学批评的禁区>,《台湾新文化》13期(民国76年10月)。
    9. 陈芳明,<是撰写台湾文学史的时候了>,《自立早报》(民国77年2月13-14日)。
    10. 陈芳明,<在中国的台湾文学与在台湾的中国文学>,《民进报》(革新版)第9期(民国77年5月7日)。
    11. 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的建构与分期>,《联合文学》178期(民国88年8月)。
    12. 陈芳明,<马克思主义有那麽严重吗?>,《联合文学》190期(民国89年8月)。
    13. 陈芳明,<当台湾文学戴上马克思面具>,《联合文学》192期(民国89年10月)。
    14. 陈芳明,<有这种统派,谁还需要马克思?>,《联合文学》202期(民国90年8月)。
    15. 陈芳明,《後殖民台湾--文学史论及其周边》(台北:麦田出版,2002年4月初版)。
    16. 陈映真,<向内战.冷战意识形态挑战>,《联合文学》第14卷第2期(民国86年12月)。
    17. 陈映真,<向着更宽广的历史视野>,《前进周刊》第12期(民国72年6月18日)。
    18. 陈映真,<建立民族文学的风格>,《中华杂志》171期(民国66年10月)。
    19. 陈映真,<以意识形态代替科学知识的灾难>,《联合文学》189期(民国89年7月)。
    20. 陈映真,<关於台湾「社会性质」的进一步讨论>,《联合文学》191期(民国89年9月)。
    21. 陈映真,<陈芳明历史三阶段论和台湾新文学史论可以休矣!>,《联合文学》194期(民国89年12月)。
    22. 陈映真?曾健民编,《1947-1949台湾文学问题论议集》(台北:人间版,1999年9月初版)。
    23. 许南村编,《反对言伪而辩》(台北:人间版,2002年8月初版)。
    24. 陈树鸿,<台湾意识--党外民主运动的基石>,载施敏辉编,《台湾意识论战选集》(台北:前卫版,1988年9月出版)。
    25. 曾健民,<「战後再殖民论」的颠倒>,《联合文学》195期(民国90年1月)。
    26. 曾健民编,《清理与批判》(台北:人间版,1998年12月初版)。
    27. 曾庆瑞.赵遐秋合着,《台独派的台湾文学论批判》(台北:人间版,2003年7月初版)。
    28. 彭瑞金,《台湾文学探索》(台北:前卫版,1995年1月初版)。
    29. 彭瑞金,《台湾新文学运动40年》(台北:自立版,民国80年3月出版)。
    30. 尉天聪编,《乡土文学讨论集》(台北:远景版,民国67年4月初版)。
    31. 杨祖珺,<巨龙、巨龙、你瞎了眼>,《前进周刊》第11期(民国72年6月11日)。
    32. 叶石涛,《文学回忆录》(台北:远景版,民国72年4月出版)。
    33. 叶石涛,《台湾文学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民国79年1月1版)。
    34. 叶石涛,<战前台湾新文学的自主意识>,《台湾新闻报.西子湾》(民国84年8月5日)。
    35. 龙应台,<台湾作家哪里去?>,《中国时报》(民国76年4月27日)。
    36. 叶石涛,<战後台湾新文学的自主意识>,《台湾新闻报?西子湾》(民国84年8月12日)。
    37. 叶石涛,<台湾文学史上的乡土文学论争>(下),《台湾新闻报?西子湾》(民国84年10月28日)。
    38. 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高雄:文学界杂志社,民国80年9月)。
    39. 吕正惠,《战後台湾文学经验》(台北:新地文学出版社,1992年)。
    40. 赵遐秋.吕正惠主编,《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台北:人间出版社,2002年6月)。
    41. 曾庆瑞,赵遐秋合着.《台独派的台湾文学论批判》(台北:人间出版社,2003年)。
    42. 叶石涛,《台湾文学的回顾》(台北:九歌版,2004年11月重排初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现代诗论战
下一篇:王昶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