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昶雄
2011-12-03 09:53:02   来源:   点击:

    王昶雄(1915~2000) 淡水九坎街人。本名王荣生。早年赴日留学,原进入日本大学钻研文学,後因家族期待改学牙医。留学期间曾参加日本人主持的《青鸟》、《文艺草纸》等同人志,并不时投稿《台湾新民报》,1939年首度连载日文中篇小说〈淡水河的涟漪〉,分三十四天刊完,刊出时搭配中村敬辉(陈敬辉)的插画。该作灵感来自知名作家约翰史特劳斯《多瑙河的涟漪》,是他首度发表於报端的小说作品。虽然为日文写作,但因转折精采,并对台湾在地风情多加叙述,受到当时文坛重视。1942年学成归台,在淡水开诊所执业,并持续发表日文作品。其中1943年刊载於《台湾文学》的成名作〈奔流〉,描述台湾人夹在日本母国与台湾乡土间如何形构自我的身份认同。战後在去殖民化的过程中〈奔流〉曾被批为「亲日派」的皇民作品,王昶雄也被贴上皇民作家的标签。直到80年代随着政坛风气变化,〈奔流〉一作以写实描绘当时台湾人复杂心境的角度重新获得文坛肯定。曾作词台湾歌谣「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该曲创作背景为战後五○年代,由於台湾纺织业迅速发展,许多农村青年涌向都市工厂成为异乡游子,於是,充满人道关怀的吕泉生谱曲,央请曾留学日本、同有游历异乡感触的王昶雄填词,希望带给这些离乡背井的年轻人一些鼓励与安慰,该作成为台湾人相当熟悉的作品。战後因政治氛围与语言因素,王昶雄迟至1965年才重新写作,散文创作甚多,其中以中文散文集《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获得评价,该作於1996年出版,达三百余页,分成「人文」、「人物」、「人生」、「人地」四辑,内容多采多姿,谈文学、谈艺术、谈人生。他指出,文学是人世的镜子,文学之可贵在於反映人世的生活。艺术最重风格,要求超越技术的层面,进而建立个人的特色。对於人生,他则认为应於平淡中求至味,从咀嚼中取回味,追求「淡而不薄、厚而不滞、继而不涩、醇而不黏」的境界。另外,全书流露的乡土情怀,可说是一大特色。例如,他赞誉台湾歌谣是排闷解愁的「精神食粮」,歌谣本身散发自主性与乡土写实性,贴近在地人心,自然引起共鸣。王氏於字里行间所散发的感性与热情,让人自然能将久闭的「心门」与「心窗」打开。1999年於台湾日报发表〈古井札记〉为其生年最後遗作。2000年因病去逝。2002年10月由台北县文化局出版《王昶雄全集》,完整收录王氏生年所有作品及相关影像资料(许俊雅主编,全十一册,中文翻译版)。(许时嘉撰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当代「文学台独」论述
下一篇: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