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
2011-12-03 09:53:40   来源:   点击:

    白先勇(1937.07.11~ ) 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笔名郁金、白黎、萧雷。广西桂林人。台大外文系毕业,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学创作硕士。着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明星咖啡馆》、《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舞台剧剧本《游园惊梦》、电影剧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等。为名将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宁、桂林,1944年逃难至重庆。抗战胜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汉口、广州。1949年迁居香港,1952年来台与父母团聚。1963年赴美留学、定居,1965年获硕士学位,赴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系任教中国语言文学,1994年退休。大学时以小说〈金大奶奶〉、〈入院〉(後更名为〈我们看菊花去〉)受夏济安赏识,刊登於其主办的《文学杂志》。1960年与王文兴、欧阳子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引介西方文学与文艺理论,亦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与现代文学评论有所贡献,更重为许多作家创作的园地,引领现代主义文学风潮,对台湾当代文坛影响深远。1971年《台北人》系列14个短篇结集出版,奠定白先勇的文坛地位。内容描写1949年前後随国府撤退来台的外省族群生活,呈现其离乡背井的愁苦与思乡思人之情。〈永远的尹雪艳〉、〈游园惊梦〉、〈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花桥荣记〉为当中的名篇。欧阳子在《王谢堂前的燕子──《台北人》的研析与索隐》中指出「今昔之比」、「灵肉之争」、「生死之谜」为《台北人》一贯的主题。1976年出版《寂寞的十七岁》收录早期小说〈金大奶奶〉、〈玉卿嫂〉、〈月梦〉、〈青春〉、〈寂寞的十七岁〉、以及以海外华人为主角的「纽约客」系列〈摘仙记〉、〈摘仙怨〉等18篇作品 ,被夏志清誉为「当代短篇小说家中少见的奇才」。唯一的长篇小说《孽子》於1983年出版,描写1970年代台湾同性恋族群被家国拒斥的边缘处境,反映其外在身体的流放与内在心理的压抑,为台湾男同志小说经典之作。另有以文革为背景的〈骨灰〉、〈夜曲〉、〈等〉和涉及爱滋题材的短篇小说〈Danny boy〉、〈Tea for Two〉,两者皆属「纽约客」系列,将由尔雅出版社结集出版。白先勇善於刻画时代变革、新旧价值交替与中西文化冲击下的人物心理,富有历史兴衰与人世沧桑之感。在文化怀乡之余,亦对台湾风土人情着墨甚多,不仅有现代主义的技巧,亦有写实主义的精神,关怀弱势,笔下悲悯有情,贴近台湾与华人世界的脉动。融合中国传统文学的语言质素与西方当代的文学技法,创造独树一格的文字艺术,也形塑了古今融合的美学典范。散文代表作〈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追忆与三姐先明及挚爱王国祥的深刻情感。另撰述多篇文学评论。〈玉卿嫂〉、〈花桥荣记〉、〈游园惊梦〉、〈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摘仙记〉、〈孤恋花〉、《孽子》等作曾改编为舞台剧、电视剧、电影上演。1997年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图书馆成立「白先勇资料特藏室」,收录作品的各国译本、相关资料与手稿。近年投入爱滋防治的公益活动和崑曲艺术的复兴事业,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巡回两岸、美国,获得广大回响。目前正在撰写父亲白崇禧的传记和「纽约客」系列新作。关於白先勇创作的研究专书计有欧阳子《王谢堂前的燕子》、袁良骏《白先勇论》、林幸谦《生命情节的反思》、刘俊《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说论》、江宝钗《白先勇与当代文学史的构成》等。(曾秀萍撰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琹涵
下一篇:王诗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