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琅
2011-12-03 09:53:48   来源:   点击:

    小说家、评论家、民俗、文献学者。笔名王锦江,台北艋舺(今万华)人。2年汉文私塾加上6年的公学校教育,奠定中、日文基础,但因继承家业被迫放弃升学。好读书,凭自学广涉知识、洞悉世界风潮,外国文学造诣深,俄国文学尤甚。1924年(大正13年)以自修读书为目的,与同学组织「励学会」。早年信奉安那其「无政府主义」,参加1926年(昭和元年)日人小泽一在台筹组的无政府主义团体「台湾黑色青年联盟」;1927年因「黑色联盟事件」被捕,遭判刑1年6个月,1929年因昭和登基得以减刑为5个月。出狱後适逢台湾思想刊物鼎立的1930年,8月「台湾劳働互助社」发行《明日》杂志,王诗琅为经常执笔者。1931年受「劳働互助事件」波及遭到逮捕,因罪证不足隔日释放,其後又在日警持续搜查中,被认为是「不稳分子」而遭到逮捕,直到1932年底才被判缓刑出狱。1935年又受到日本本土无政府共产党事件波及,遭拘禁2个月。

    随时局转变,1930年後逐渐由政治运动转向文艺活动,在《人人》、《明日》、《洪水》(1930年8月)等刊物发表文章,同时也是张维贤创立的「民烽演剧研究会」(1930)的会员。1931年参与日本、台湾第一次共同结成的文学团体「台湾文艺作家协会」(机关志《台湾文学》,1931年8月)。1934年与台北文艺同好组成「台湾文艺协会」,创刊《先发部队》(1934年7月,第2期改名《第一线》),也在《台湾文艺》(1934年11月)与《台湾新文学》(1935年12月)发表文章,1937年曾代编《台湾新文学》,策划编辑「汉文创作特辑」,所历时间是台湾新文学运动最重要的时期。

    1937年受到军部徵召,前往中国上海工作半年後回台。1938年再到中国广州担任《广东迅报》编辑。第二次世界大战後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广州行营台湾籍官兵总队政治教官。回到台湾,先後任《民报》编辑、《和平日报》主笔等职,1955年担任学友杂志社主编,推广儿童文艺创作,後转入台北市文献委员会,编纂台湾历史、民俗文化,1961年任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纂组长,纂修《台湾省通志》,退休後任《台湾风物》编纂,晚年着手注译《台湾总督府警察沿革志》,致力台湾文史工作。1979年由张良泽编辑完成「王诗琅全集:11卷」。1983年获「盐分地带文艺营」台湾新文学特别贡献奖,1984年获第二届台美基金会人文科学奖。

    王诗琅以理论抒发无政府主义思想,作品带有批判写实主义风格,藉由小说描绘社运分子、罢工工人、银行小职员、妓女老婊头等人物,以自身的经验和时代结合,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以及当时社会运动受到压迫的挫败感。战後更将触角延伸到儿童文学、民间故事、台湾民俗、台湾人物、台湾文教及台湾历史等,对儿童文学及整理、诠释日治时期史料与台湾民俗掌故贡献良多。

    中文关键字: 黑色青年 , 安那其(无政府)主义 , 社会运动 , 台湾文化

    参考资料

    1. 高丽凤等编。2000。《台北人物志?第贰册:教育、文学、医疗》。台北:台北政府新闻处。
    2. 张炎宪、翁佳音编。1986。《陋巷出清士:王诗琅选集》。台北:弘文馆。
    3. 王诗琅着,张良泽译。1979。《王诗琅全集:十一卷》。高雄:德馨室。
    4. 叶琼霞。1991。〈王诗琅研究〉。硕士论文,成功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
    5. 毓文。1936。〈同好者的面影(二)〉。《台湾新文学》,1(4):88-90。
    6. 〈王诗琅〉。台美基金会,「历届奖项得主」。2008年5月12日读取。http://www.tafaward.com/Award%20Recipients/1984/Ch_Humanity1984.htm。
    7. 〈王诗琅〉。台湾文学研究工作室,「日治时代作家」。2008年5月12日读取。http://ws.twl.ncku.edu.tw/jit-ki/chokka/o/ong-si-long.htm。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白先勇
下一篇:琼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