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语文知识 > 皇民文学

皇民文学
2011-12-03 09:55:15   来源:   点击:

    描绘皇民化运动及认同纠葛的文学作品。

    1937年(昭和12年)7月,中日战争爆发,日本本土为因应长期战争与国防经济体制的需要,於1938年发布「国家总动员法」,同时在台湾推行所谓「皇民化运动」,主要项目有国语运动、改姓名、志愿兵制度、宗教、社会风俗改革,目的就是要把殖民地人民改造成「皇民」。但「皇民文学」一词要到战争末期才被日本官方与学者、作家特别标榜,兼具有「赞赏」与「收编」的意味,重点在提倡支持战争的文学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後,论者习惯以「皇民文学」一词所指称的作品,却是由中国(或台湾)民族主义立场出发,对协力殖民战争与皇民化运动者的作品「蔑视」与「排斥」。不过,延续日本殖民者所制造的「皇民文学」来讨论台湾文学,无论任何一方都难免陷入意识形态的各自言说。如何跳脱殖民影响的诠释框架,寻找台湾主体性的诠释立场,是此争议後遗留而有待突破的问题。

    皇民文学一词自1943年间开始零星出现。1943年2月,台湾总督长谷川清、皇民奉公会事务总长山本真平即利用第一回「台湾文化赏」颁奖场合,公开宣示文艺应积极昂扬国民士气、配合高度国防国家之建设,以及文化报国、迈向皇民文化之建立等言论,重点皆在於强调文学奉公精神;此後,《台湾公论》、《文艺台湾》等刊物陆续展开论说,至1943年8月第二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时,「皇民文学」已逐渐成为普遍的时代用语。

    产生自大东亚战争背景的皇民文学一词,核心宗旨在於形成一套符合国家文艺体制规范的论述,用来做为战争下文学活动指导方针。日治时期皇民文学之论述与作品可透过两个面向加以了解,其一是呼应大东亚战争为最高依归的政策,如南进国策、增产报国。其二则是处理皇民化运动所带来的认同议题,亦即在改造台湾人成为日本人的思考下,描绘皇民化运动的相关过程及认同纠葛的复杂心路。较具代表性作家作品包括周金波《志愿兵》、陈火泉《道》等,以及当时的在台日人如滨田隼雄、西川满、川合三良、河野庆彦、新垣宏一、神川清。二次大战结束後,由於皇民文学里呼应殖民政策甚至皇民意识认同的因素,成为战後台湾文学史中争议不断的焦点之一。

    1998年,一场攸关如何评价「皇民文学」的争议,相关的讨论一直延续至年底。此争议显示台湾内部面对殖民文化的分歧态度,其实是向来关於「皇民」与「皇民文学」议题的再爆发。1998年2月10日,张良泽在《联合报》副刊上发表〈正视台湾文学史上的难题:关於台湾「皇民文学」作品拾遗〉,呼吁以「爱与同情」的态度重新正视皇民文学,并选译部分作家的作品,冠上「皇民文学」的称号。此外,张良泽亦将类似意见发表於《民众日报》与《台湾时报》。陈映真随即在4月2至4日於《联合报》副刊上回应,题为〈精神的荒废:张良泽皇民文学论的批评〉,批评其观点乃在为皇民文学正当化、除罪化。随後,彭瑞金、叶石涛、陈千武等分别在《文学台湾》杂志、《民众日报》副刊上表示看法,意见与张良泽较为接近;陈鹏仁、马森、曾健民、刘孝春则在《联合报》、《清理与批判》上发表倾向陈映真立场的言论。具体而微地呈现了台湾从社会性质到国族定位、文化认同问题的长期纠葛。

    中文关键字: 皇民化运动 , 大东亚战争 , 皇民奉公会 , 认同

    英文关键字the Kominka Movement

    参考资料

    1. 林瑞明。1996。〈骚动的灵魂:决战时期的台湾作家与皇民文学〉。收於《台湾文学的历史考察》。「允晨丛刊」63。台北:允晨。
    2. 陈芳明。2000。〈台湾新文学史(7):皇民化运动下的四○年代文学〉。《联合文学》,16(7):156-165。
    3. 井手勇。1996。〈决战时期台湾的日人作家与皇民文学〉。硕士论文,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
    4. 陈建忠。2004。《日据时期台湾作家论:现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
    5. 台湾文学辞典试用版。http://www2.nmtl.gov.tw:8090。
    6. 台湾历史辞典。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20/toc.html。

    延伸阅读

    1. 杨威理着,陈映眞译。1995。《双乡记:叶盛吉传 》。台北:人间。
    2. 尾崎秀树着,陆平舟、间ふさ子译。2004。《旧殖民地文学的研究》。「台湾新文学史论丛刊」8。台北:人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生态文学
下一篇:田园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