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华苓
2011-12-03 09:57:19   来源:   点击:

    聂华苓(1925.01.11~ ) 小说家、散文家、编辑。湖北武汉人。1948年毕业於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1949年由大陆来台,任《自由中国》半月刊的文艺主编与编辑委员,一直到1960年该杂志因雷震案停刊。1962年至64年曾任国立台湾大学与东海大学讲师,教授小说创作。1964年赴美,应邀为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访问作家,1967年和美国诗人Paul Engle 共同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两人於1971年结为夫妇,并於1977年同获三百多位世界作家联名推荐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1988年退休後专事写作。聂华苓的作品涵盖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翻译以及文学评论。其文学创作多发表於《自由中国》、《文学杂志》、《联合报.副刊》,集结成书者有《葛藤》、《翡翠猫》、《失去的金铃子》、《梦谷集》、《桑青与桃红》等作,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中文地区发表,1990年以《桑青与桃红》美国英译本荣获「美国书卷奖」(American Book Award),并於2004年撰就《三生三世》,写下自1925年到1991年的回忆。邱贵芬提出聂华苓的文学成就,具备「现代主义」和「乡土文学」的元素,除了西方现代主义技巧的转化之外,也跨越本身族群的位置,关注台湾乡野传闻,呈现台湾女性乡土小说的风格,标示六○年代初期到七○年代中叶女作家创作风格的另一种倾向。聂华苓的小说以逃亡离散的主题为主,呈现强烈的自传色彩和女性视角,创作则倾向於挪用现代主义技巧,以深邃的历史感表现离散於中国、台湾、及美国的沦桑变化,抒写台湾海外女性的乡愁与悲歌,代表作《桑青与桃红》藉由主体的精神分裂的「同一人」桑青、桃红的离散书写与空间隐喻,以日军空袭、国共内战、八路进驻北平、五○年代台湾的白色恐怖氛围,及最後移民美国的现代化生活循序展开的空间位移为经,其中的女性情慾为纬,以女性经验聚焦於华人族群的流放经验,本书的评论涵盖多重面向,涉及女性主义、空间政治批判、少数族裔文学等议题,经典地位已然成形。(王钰婷撰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美丽岛事件
下一篇:台湾文学本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