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语文知识 > 台湾文学本土论

台湾文学本土论
2011-12-03 09:57:27   来源:   点击:

    以台湾为认同标的之文学创作与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台湾文学本土论」的确立,大抵产生自台湾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并呈、对照,及其相互关系的重新界定之过程中。相较於日治时期殖民者、内地的、中心的日本文学,被殖民者的、台湾人民的、边陲的、殖民地台湾文学,逐渐形成一套具有自我特色的文学系统。战後「台湾文学本土论」,在精神系谱上固然不无沿袭上述传统,但更重要的是,在历经1977-1978年间的乡土文学论战,1983-1984年间的台湾意识论战,以及台湾文学正名的多方争论之後,「台湾文学」「本土化」的相关理论乃从而逐步成形。

    1950-1960年代以降,以锺肇政、叶石涛等人为核心的台湾乡土文学创作,可说是战後台湾文学本土化的开端, 1964年间相继创办的《台湾文艺》与《笠诗刊》则是台湾乡土文学的重要推手。1965年11月,叶石涛发表〈台湾的乡土文学〉一文,首先对乡土文学的概念加以探讨。到了乡土文学论战之际,叶石涛於1977年5月发表〈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其概念轮廓逐渐明朗,一种以台湾土地、社会及其人民生活经验为中心的文学系统於焉成形,企图跳脱原本只是中国文学架构下的一个省籍文学分支。结合叶石涛文中所倡「台湾意识」、「独特性」等论点,在1980年代前期台湾意识论战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在政治反对运动热烈激荡、挑战威权禁忌的背景下,「台湾文学本土化」的论点日渐丰富而稳固。伴随着「本土化」潮流在台湾社会日益发展,「台湾文学本土化」的重要性不仅与日俱增,同时更成为台湾文学的基本视野之一,一种举足轻重的诠释立场。

    依据学者游胜冠的分析、整理,1980年代之後的「台湾文学本土论」,大致上可区别为两种倾向,两者概以1987年的解严做为分水岭:

    其一、「多元本土论」,除了主要讨论范畴集中在文化、文艺领域之外,在处理台湾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上,亦倾向采取模糊的方式或包容的立场,代表作有高天生〈历史悲运的顽抗:随想台湾文学的前途及展望〉(1981)、李乔〈我看台湾文学〉(1981)、叶石涛〈我看台湾小说界〉(1984)及〈走过纷争岁月,迈向多元时代:台湾文学的回顾与前瞻〉(1985)。叶石涛在〈走过纷争岁月〉一文中,将重点摆放在台湾意识、台湾文学独特性的彰显上,并未完全切割台湾与中国的关系:台湾「逐渐建构了有浓厚自主性倾向和富於地方性色彩的文学。而这具有鲜明台湾特徵的文学仍然是中国文学的一环。只是它反映了台湾移民社会的独异结构。」上述文字多少体现着从中国文学到台湾文学的过渡特徵。

    其二、「一元本土论」,在本土化的核心上,进一步纳入政治层面、国家认同议题於台湾文学的讨论之中,倾向将中国文学相关元素排除於台湾文学之外,具有相对激进的色彩。重要论述有林衡哲〈台湾文艺百期感言〉(1985)、林央敏〈台湾新民族文学的诞生〉(1988)、宋泽莱〈「台湾民族」三讲〉(1988)等篇。相较於多元本土论,以台湾民族独立为核心的一元本土论述,则刻意勾勒出文学与政治之间无法切割的联系关系,例如林衡哲在〈台湾文艺百期感言〉中说,「台湾作家经过50年的异族统治,产生新的文学语言、新的题材、新的经验,终於与中国的文学传统分道扬镳,而自成独立自主的文学传统。有一位名小说家返台接受访问时说:『台湾虽然在政治上还未独立,但是在文学上早就独立了。』我深深地同意他的看法。」林央敏〈台湾新民族文学的诞生〉,更是明白表示了一种「民族文学」架构下的台湾文学。

    1990年代伴随着民进党执政,本土化蔚为主流,「去中国化」亦演变为时代趋势。步入21世纪後,本土化的後续发展,一方面固然有加强「去中国」程度的态势,另方面也在多元、包容以及全球化的时代趋势下,逐步修正全然纯粹性的本土性视野。

    中文关键字: 本土化运动 , 族群认同 , 台湾文学 , 民族文学

    英文关键字Nativist movement , ethnical identification , Taiwanese literature , national literature.

    参考资料

    1. 叶石涛。1979。《台湾乡土作家论集》。「远景丛刊」114。台北:远景。
    2. 叶石涛。1983。《文学回忆录》。「远景丛刊」284。台北:远景。
    3. 叶石涛。1985。《没有土地˙哪有文学》。「远景丛刊」205。台北:远景。
    4. *叶石涛。1987。《台湾文学史纲》。文学界杂志。
    5. 叶石涛。1990。《台湾文学的悲情》。「派色文化」7。高雄:派色文化。
    6. 叶石涛。1990。《走向台湾文学》。「自立文库」2036。台北:自立晚报。
    7. 陈映真。1988。《陈映真作品集》。台北:人间。
    8. 彭瑞金。1980。《泥土的香味》。「沧海丛刊/文学」。台北:东大图书。
    9. 彭瑞金。1991。《台湾新文学运动40年》。「台湾经验40年系列丛书」。台北:自立晚报。
    10. 彭瑞金。1995。《台湾文学探索》。「台湾文学研究系列」。台北:前卫。
    11. 张富美编。1988。《台湾问题讨论集:台湾现状与台湾前途》。「新台湾文库」10。台北:前卫。
    12. 施敏辉(陈芳明)编。1988。《台湾意识论战选集》。「新台湾文库」5。台北:前卫。
    13. 高天生。1981。〈历史悲运的顽抗:随想台湾文学的前途与展望〉。《台湾文艺》,72:291-301。
    14. 高天生。1984。〈山雨欲来风满楼:一九八三的台湾文学评论界〉。《自立晚报》,10版,1月4日。
    15. 宋泽莱。1982。〈台湾文学论〉。《暖流》,1(4):63-64。
    16. 宋泽莱。1988。〈「台湾民族」三讲〉。《台湾人的自我追寻》。「新台湾人丛书」3。台北:前卫。
    17. 李乔。1981。〈我看「台湾文学」〉。《台湾文艺》,73。
    18. *彭瑞金。1982。〈台湾文学应以本土化为主要课题〉。《文学界》,2:1-3。
    19. 李乔。1983。〈台湾文学正解〉。《台湾文艺》,83:6-7。
    20. 叶石涛。1983。〈论台湾新文学的特质〉。《文讯》,4:24-30。
    21. 叶石涛。1983。〈我看台湾小说界〉。《台湾时报》,8月22日。
    22. 叶石涛。1985。〈走过纷争岁月,迈向多元时代:台湾文学的回顾与前瞻〉。《自立晚报》,10月29-31日。
    23. *宋冬阳(陈芳明)。1984。〈现阶段台湾文学本土化的问题〉。《台湾文艺》,86:10-40。
    24. 林衡哲。1986。〈漫谈我对台湾文化与台湾文学的看法〉。《台湾文艺》,100:49-56。
    25. 林央敏。1988。〈台湾新民族文学的诞生〉。《台湾时报》,5月3-4日。
    26. *谢春馨。1995。〈八○年代「台湾文学」正名论〉。硕士论文,中央大学中国文学所。
    27. *游胜冠。1996。《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兴起与发展》。台北:前卫。
    28. 陈去非。〈从台湾本土文学的发展谈起〉。喜菡文学网论坛,「第二投稿区?文学理论」。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www.pon99.net/phpBB2/viewtopic.php?p=3595&sid=1bfc943b0259421b7974cd9c8c36a303。
    29. 〈台湾文学本土论〉。陈宁贵诗人坊。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ningkuei.blogspot.com/2007/07/blog-post_19.html。
    30. 游胜冠。〈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章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发轫〉。陈柏达的网志。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blog.udn.com/ChenBoDa/765282。
    31. 赵天仪。〈根植台湾:话台湾本土文学〉。国立台中图书馆,「出版品?社教杂志288期」。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public1.ntl.gov.tw/publish/soedu/288/01.htm。
    32. 陈芳明。〈从接枝到开枝〉。台湾文学部落格,「陈芳明」。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140.119.61.161/blog/forum_detail.php?id=195&classify_id=8。
    33. 吕正惠。〈日据时代台湾新文学研究的回顾:七○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的研究概况(上)〉。人间网,「台湾新文学论坛」。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www.ren-jian.com/Index.asp?act=ViewEachArticle&ArticleID=1816。
    34. 吕正惠。〈日据时代台湾新文学研究的回顾:七○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的研究概况(下)〉。人间网,「台湾新文学论坛」。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www.ren-jian.com/Index.asp?act=ViewEachArticle&ArticleID=1817。
    35. 沈庆利。〈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评当前台湾文化界的一种现状〉。孝恩文化,「学术专题」。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www.xiao-en.org/cultural/academic.asp?cat=103&loc=zh-cn&id=1449。
    36. 陈映真。〈论「文学台独」〉。华夏经纬网。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big5.huaxia.com/zt/2001-19/32790.html。
    37. 陈昭瑛。〈论台湾的本土化运动:一个文化史的考察〉。《海峡评论》,「期号选单?第51期」。2008年7月18日读取。http://www.adanstar.com/FF/51-5674.html。

    延伸阅读

    1. *谢春馨。1995。〈八○年代「台湾文学」正名论〉。硕士论文,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2. *游胜冠。1996。《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兴起与发展》。台北:前卫。
    3. 叶石涛。1985。《没有土地˙哪有文学》。「远景丛刊」205。台北:远景。
    4. *叶石涛。1987。《台湾文学史纲》。文学界杂志。
    5. 叶石涛。1990。《台湾文学的悲情》。「派色文化」7。高雄:派色文化。
    6. *彭瑞金。1991。《台湾新文学运动40年》。「台湾经验40年系列丛书」。台北:自立晚报。
    7. 彭瑞金。1995。《台湾文学探索》。台北:前卫。
    8. 施敏辉(陈芳明)编。1988。《台湾意识论战选集》。「新台湾文库」5。台北:前卫。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聂华苓
下一篇:胡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