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助
2011-12-03 15:06:52   来源:   点击:

    1940(昭和15)年出生於嘉义县新港乡共和村後庄,为台湾第1位拥有自己的瓦斯窑来烧制煵炀作品者,也是开启新港窑业的第1人,其烧窑与制作的技术也开启日後新港地区其他司傅的投入。17岁(1957)因家境不好向姊夫林再兴学习剪黏作为一技之长,郭庆助设窑的关键原因,是因为在1971年初宜兰五结乡利泽简的地方承接开漳圣王庙的施作,本要依照过去请莺歌帮忙烧制陶偶,但当时莺歌的陶瓷厂忙着生产利润较高的陶瓷产品,比较之下剪黏材料算是少数,而不允租窑寄烧,郭庆助本欲退回订金,取消工事,但庙方不肯答应,并表示若工作不成,则附近的工作也将减少。在此压力下,亟需自行建窑烧制,以前一个窑25万元,当时剪粘司傅一天帮庙做工约200块,几经考量下,郭庆助将本来准备购买2甲土地的钱,拿来作为建立工作场所与瓦斯窑的经费。基於剪黏工作常具流动性,且虽然当时宜兰工事很多,但多已施作,未来工作量将减少,加上想回南部发展,所以他选择回到家乡新港共和村後庄住家前自有土地设置,以降低成本,之後旧宅也成为工作室。工厂是以砖叠砌与木材建成,表面再粉刷,起初本想作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当因石油危机,工资、工料价格不斐,当时铁仔价格涨好几倍,1公吨要2万多块,所以仍是以传统建筑外貌来施作。郭庆助所购入的窑,是莺歌模仿购自日本花费100万经费的现代化瓦斯窑形式,这也是台湾最早庙用的瓦斯窑。实际的使用方法,则来自在莺歌寄窑的经验,那时司傅便常观察其烧制流程与方法,但在实际使用新窑烧制陶偶时,仍遇到许多挫折,当时烧制失败的便放置在旁边的水塘中准备丢掉,有孩子看到便会去捡来玩。在不断尝试下,终於烧制出成功的作品。郭庆助所做的手工捏制的煵炀陶瓷十分细致,包括衣服纹路、人物表情与姿态等,此时的作品有别於莺歌先以大白釉施以胚体上再上色的釉上彩,司傅研发出可直接涂於胚体上烧制高温的釉药,而直接进窑烧制,此时的煵炀作品属釉下彩,若要上金漆则包涵着釉上彩的部分。

    参考资料

    1. 历史建筑资料库分类架构暨网际网路建置第一期委托研究计画成果报告书/计画主持人林会承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金门民俗文化村
下一篇:达悟族地穴式家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