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
2011-12-03 15:22:51   来源:   点击:

    孔子庙的简称,为专祀「先师孔子」的祠庙。孔子死後,鲁哀公曾於孔子旧宅立庙守茔,为立庙祭孔之始,今山东曲阜孔庙的由来。孔庙或称文庙、先师庙。所谓先圣、先师,或指周公,或指孔子,或其弟子颜回,历朝称呼不一,至唐代,孔子的先圣地位获确认,除在各地官学(州学、县学)中普设孔庙,进而促成孔庙、学校并置的「庙学合一」制度外,亦建立「从祀制」,奠定明清时期从祀四配、哲位、先贤、先儒的「学宫」制度基础。

    孔庙建筑群依制有万仞宫墙、道贯古今坊、泮池、棂星门、东西辕门(礼门、义路)、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崇圣祠等。大成殿内正中主祀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东西两旁为「四配」,分别是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以及东、西次位「十哲」,而殿外两旁东、西庑则从祀「先贤、先儒」。崇圣祠位於大成殿後方,原称「启圣祠」,主要祭祀孔子的5位先祖:肇圣王、裕圣王、诒圣王、昌盛王、启圣王。《大清会典》规定,直省府、州、县先师庙左右,各建「忠义孝悌祠(祀本地忠臣义士、孝子、悌弟、顺孙)」、「节孝祠(祀节孝妇女)」、「名宦祠(祀以其土有功德者)」、「乡贤祠(祀本地德行着闻之绅士)」,岁以春秋致祭,因此在儒学中经常有前述四祠出现。

    台湾创建最早孔庙为1664年(明永历19年)设立的台南孔子庙,当时郑经接纳谘议参军陈永华建议,在承天府宁南坊鬼仔埔(台南市南门路现址)兴建「先师圣庙」,开启台湾儒学先声,有「全台首学」之称。清康熙年间,当时的分巡台厦兵备道周昌及知府蒋毓英在郑氏旧址重建庙堂,并改名「先师庙」。庙侧原有海东书院,左侧则是府儒学所在,与先师庙共同为庙学合一的格局表现。其中,大成殿为重檐歇山屋顶形式,两侧山壁上的S形铁剪刀(壁锁),为荷兰殖民时期的影响遗留,是台南地区建筑特色之一。而康熙年间由陈璸创建,由方、圆、八角等形式三层向上构成的魁星楼,其木、石作料皆由福州会城运来,与福州奎光阁体式一致,亦为前殿後阁制度的体现,全台仅见。

    今孔庙入口有满汉文对照的「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石碑,棂星门左右有节孝、乡贤、名宦等祠,加上左侧的明伦堂、奎阁,庙学规制相当完整。大成殿中高悬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圣匾,另有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历代皇帝所赐御匾,皆显示台南孔庙的崇高地位。

    中文关键字: 孔子庙 , 学宫 , 大清会典 , 先师庙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寄栋屋
下一篇:太师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