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拓跋宏“太和改制”,却为北魏王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2020-09-02 20:37:07 作者: 孝文帝拓跋宏

魏晋南北朝之时,各政权林立,民族矛盾冲突达到顶峰。

北魏孝文帝为缓和社会矛盾,以强硬手腕推行了一系列鲜卑族汉化改革,以图缓和矛盾,从文治方面,稳固王朝的统治。

然而,旨在推进鲜卑皇族汉化,以图更加长久统治北方的“太和改制”,却成为了北魏王朝衰亡的导火索……

冯太后改革奠定基础

北魏王朝鲜卑拓跋氏,以强大的武力开国,一统北方,与南朝汉族政权分庭抗礼。

拓跋宏,是北魏王朝的第七位皇帝,献文帝拓跋弘长子,母为李夫人,三岁之时,便被立为皇太子。

北魏之时,为防止外戚干政,奉行“子贵母死”的制度,拓跋宏被立为太子之时,其生母李夫人便被赐死,由祖母冯太后一手抚养长大。

而冯太后,在政治上,是一位有着铁腕作风的皇太后,两度临朝,把控朝政,甚至传言在太上皇拓跋弘不愿交出权力之时,以强硬姿态,将其软禁,不久暴崩。

五岁的拓跋宏,受父禅而称帝,朝政大权先是在其父手中,不久后转归于冯太后。

时值北魏王朝多事之秋,各地反抗运动层出不穷,年少的孝文帝无能为力,而恰是冯太后,假托孝文帝名义,以雷厉风行的手段,在社会风俗、政治、经济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有意识地推进汉化,以缓和社会矛盾。

冯太后有意培养孝文帝的政治才干,在改革实践中,孝文帝得以深度参与进来,得到政治上的锻炼,为继续推行汉化改制,积累丰富的治国经验,并在其悉心培养下,精通儒家经典与百家之说。

冯太后以孝文帝之名所行的改革,为孝文帝此后更加大手笔的汉化改制,奠定了基础。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年满二十三岁的孝文帝正式亲政。

假托南伐,迁都洛阳

孝文帝亲政之后,开始全面推行自己的汉化改革。

先是,孝文帝于太和十五年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为整顿吏治,颁布了俸禄制,又确立了三长制和均田制,然而,若不迁都于中原,汉化改革终将是不彻底的。

北魏都城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地理位置上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年轻而有大略的孝文帝遂决定迁都于洛阳。

然而,众多鲜卑皇族为着自身利益考虑,反对迁都,孝文帝决定假托南伐之名,而成迁都之实。

公元493年,孝文帝准备就绪,率领百官和步骑大军百万余人,浩浩荡荡开启了所谓的南伐之路,一月之后,抵达洛阳。

时值秋雨连绵,大军就地修整,鲜卑贵族虽则反对迁都,但更畏惧南伐,唯有顺从于孝文帝的迁都大计。

公元494年,孝文帝正式宣布迁都洛阳,大量的鲜卑族源源不断涌入内地。

革风易俗,全面汉化

鲜卑习俗,编发左衽,多数人不会说汉语,且新到洛阳,没有房产地产,更不擅农业,人心恋旧。

面对迁都后的新问题,孝文帝在汉族士人的支持下,开始着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

首先,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律改穿汉族服装,朝廷百官亦改穿汉官朝服。

其次,为鼓励鲜卑族内迁,免其三年租赋,授予土地,鼓励耕种,并选人以充禁军。

公元495年,孝文帝下诏,禁止说胡语,又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葬于河南,不得还葬平城。

短短一年之内,孝文帝雷厉风行,推行汉化改制,并营建新都洛阳,将北魏的政治中心,从平城全部迁到了洛阳。

公元496年,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自己带头,改拓跋为元,自己汉名为元宏,并大力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孝文帝采用魏晋的门第等级制度,在鲜卑贵族中分姓定族,其汉化改革,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中兴”。

隐藏的祸端

孝文帝虽以强制手腕推行汉化改制,然众多鲜卑贵族虽表面顺从,内心却持反对态度,甚至就连太子,都始终追乐旧都,常思北归。

孝文帝皇太子元恂,因身体肥胖,受不了洛阳炎热天气,经常想要回到旧都平城,又不愿意说汉话、着汉服,对所赐汉族衣冠尽皆撕毁。

趁着孝文帝出巡之时,与左右密谋,取宫中御马三千匹,阴谋出奔平城,被领军元俨把控宫门,控制了事态的发展。

孝文帝急急回到洛阳,先是将太子幽禁,商议废黜,后又得报告说太子谋反,派人赐毒酒逼令自尽。

太子被废之时,鲜卑贵族不满意孝文帝亲任中原儒士,又反对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阴谋勾结,想要举兵谋反,亦被孝文帝果断平定了叛乱。

叛乱虽则平定,然而王朝的内部危机却没有解决,面对孝文帝的全盘一刀切的做法,造成了鲜卑旧族的割裂,社会矛盾不仅没有因而得到缓和,反而更加剧烈。

北魏鲜卑尚武,而孝文帝汉化改制,却更偏向于文治,丢弃了勇武的传承,导致了军事实力的衰弱。

加之照搬汉制,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导致鲜卑贵族迅速腐化,王朝的统治,亦由盛转衰。

孝文帝死后仅三十多年,强大的北魏王朝便迅速分崩离析,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