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若弼谨遵父命逃过一劫,日后建立奇功,成为隋朝名将

2020-09-25 12:24:50 作者: 贺若弼谨遵父

贺若弼

贺若敦是北周将领,因勇武刚烈而闻名,在北周时任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刺史。自古以来以战将都是直肠子,以战功夺取功名。贺若敦自己觉得打仗勇猛,战功卓著,但主上论功行赏有失偏颇,遂牢骚满腹,口出怨言。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争斗。贺若敦口无遮拦,辱骂主上,被有心人记下,偷偷地汇报给了宇文护。宇文护当时在北周政权内任大冢宰,总领左右十二军,一时间权倾朝野,是北周的实际主宰者。一听说自己赏罚不公,还有人背后辱骂,这还了得!立马请来圣旨,逼令贺若敦自杀谢罪。

贺若敦

接到圣旨,贺若敦这个气呀,这个悔呀,这个绝望呀。但是,这一切都无可挽回了。皇命如山呀。临自裁前,他把刚16岁的儿子叫到身边,谆谆教导到:“我的志向是平定江南,然而现在看来已经不能实现了,你应该继承我的遗志。”“孩儿谨记父亲大人的教诲。”看到父亲悲戚的眼神,贺若弼啜泣道。“我这都是因为烂嚼舌根而遭致的杀身之祸呀,你要记住这个教训,千万要慎言呐。”贺若敦说完,拿起锥子,要儿子伸出舌头来。舌头刚伸出,一阵剧烈的刺痛传遍全身,原来,贺若敦为了让儿子牢记这个教训,把他的舌头刺出了鲜血。 贺若弼痛的咬牙闭眼睛的功夫,突然觉得一股鲜血直射而来。原来,父亲已经抹脖子自尽了!时年为公元565年十月。

宇文护

家庭的变故对年轻的弱弼打击很大,但同时又激励着他的意志,他要混出个人样来,将来好为父亲报仇。他开始苦练武艺。没几年就以骁勇无敌,射箭骑马技巧娴熟而扬名。周齐王宇文宪听到后很敬重他的才干,选拔他为记室。不久,封为当亭县公,升迁为小内史。

宇文邕

时间又过了几年,周武帝宇文邕执政,杀了权臣宇文护,国家走上正规。周武帝宇文邕当政后,对太子期望值非常高,所以要求十分严格,有时几近于苛刻。太子德行不端,害怕父皇知情,于是矫情掩饰,所以,对于许多情况,周武帝并不了解。但大臣们曾对太子的品行议论纷纷,一日,上柱国乌丸轨在私下里议论:“太子这种品行将来难当大任。”贺若弼听到后表示有同感,并劝乌丸轨把这个想法告诉武帝。乌丸轨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向武帝进言,说太子不是合适的帝王人选。武帝又问贺若弼,贺若弼怕多言而祸及自身(他还记得父亲的谆谆教导,要慎言。),回答说:“皇太子德行操守日有所新,我没有看见他有什么缺点。”武帝听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默然不语。

周武帝

“这小子竟然敢玩我,这还了得!”气愤填膺的乌丸轨回来后,立马去找贺若弼算账,对他进行了一顿严厉的斥责。贺若弼却说:“君主做事不密就会失去自己的大臣,大臣做事不密就会失去自己的身家性命,所以我不敢对太子妄加评议。”果然,乌丸轨在太子这里结下了死仇,刚继位没多久,就借故诛杀了乌丸轨。贺若弼却因为恪守谨言慎行的座右铭,逃过一劫。也的确,这次如果一不留神“崴了脚”,那日后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录中,就将缺少一位闪闪的将星了。

贺若弼征战

公元579年(北周大象元年),贺若弼随上柱国、行军元帅韦孝宽攻克淮南(泛指今淮河以南地区)、寿阳(今安徽寿县)等数十城,使长江以北土地都划入北周。此次出征贺若弼立了不少战功,于是拜为寿州(今安徽省寿县)刺史,改封襄邑县公。公元581年(隋开皇元年),杨坚受禅登基,将北周国号改为隋,是为隋文帝。贺若弼这时终于龙游大海,虎归山林,在隋文帝麾下四处征战,屡立奇功。最后进位上柱国,封爵宋国公,真食襄邑三千户,给予许多赏赐,又把陈叔宝的妹妹赐给他做妾。拜右领军大将军,不久转右武候大将军。荣耀一时。

激战

化茧成蝶后的贺若弼和原来简直判若两人。官升高了,架子大了,说话口气也大了。终于有一天,又开始口无遮拦,非议起后来继位的隋炀帝来。这一下,可闯了天天大祸,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妻子也落为官奴。这个教训深刻呀!

隋炀帝

结语:记得上世纪一位伟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现在我们翻拍一下,“一个人铭记一次教训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记住这个教训,不要重蹈覆辙。”贺若弼就是没有始终如一的牢记住这个教导,一不留神,就落得个如此下场。看样子,古语说得太到位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真是至理名言呀!

参考资料:《隋书》唐·魏征

《北史·贺若弼传》唐·李延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