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接班人

2020-09-28 20:33:46 作者: 宋太宗:接班

宋太宗

前言:终归,我们赵家的天下,不是“后宋”,而是大宋王朝,我也心满意足了。

01.

继承人身份

陈桥兵变发生的那一年,大哥(赵匡胤实际上是赵家的次子,但由于长子早逝,便成为了事实上的大哥)33岁,我21岁。在后世史书中,我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件是联络赵普,私下串联将士。第二件是在大军回返开封时,拦住大哥的马头,要求不得杀戮。其实,历史夸大了我的作用,我只是大哥的代言人,底下的人根本不在乎赵匡义是谁,他们只在乎赵匡胤的弟弟,给他们带来了哪些自己大哥的消息。

但我总得有功劳傍身,才能让底下人信服。这无关诚实,只与大宋稳定有关。我的继承人身份,来自家族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后人看历史,总容易聚焦于某一片段,却忘了他们眼中的大人物,也在历史中寻求借鉴。我的母亲杜太后,以国赖长君为由,要求大哥将皇位传给我。这话听着,像是我为了皇位合法性,编造出来的。其实不用多,往前看个几十年,你就明白这件事的必要性了。

后汉小皇帝刘承佑,忌惮大将郭威的权柄,便下令杀害了郭威全家。随后后周太祖郭威发兵反攻,取代后汉,建立了后周。这事听起来,感觉昏君残害大臣,罪有应得。可你仔细品一品,堂堂皇帝竟然制不住大将反叛,这国家还能长久吗?你如果说,这样的昏君在位,也没什么好的,还不如改朝换代。那么咱们再来看看,后周恭帝柴宗训的例子。这小皇帝才7岁,可没做什么坏事吧。但控制不住手下大将,还是免不了国家灭亡的下场。

这个社会的确需要有秩序,要有是非善恶。可当皇帝的人,眼睛不能只盯着这个,还得看各方实力,讲利益平衡。我倒没觉得后汉小皇帝刘承佑是个坏人,站在他的立场上,巩固皇权,实在算不得什么罪过。可是干超出自己实力的事情,就是大罪,他也因此身死国灭。所以当皇帝的人,最大的罪过不是坏,而是无能,是失去对臣下的掌控。如果我们大宋也二世而亡,后人还指不定怎么编排我们兄弟呢。

这皇位我坐得心安理得,不亏心。但我不能无能,否则我的生前身后名,都会被糟蹋得一塌糊涂。

02.

执掌开封府

五代十国纷争数十年,人们早已不把天命、法统当回事了,当时人信奉“兵强马壮者为天子”。所以想要继承人坐稳位子,就必须让他执掌实权,培养自己的班底,在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五代梁唐晋汉周中,后唐起于山西,后晋起于山西,后汉起于山西,所以山西这块宝地,一定要控制在自己人的手中,即便地盘不在手中,也要先把名位拿到手。所以才会有继承人执掌首都开封府,爵封晋王的成例。这些继承人中最有名的,便是后周世宗柴荣和我赵光义了。

后来,我当了皇帝,继续按照这个逻辑来。我延续了大哥的政策,将地方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运到开封,同时收天下精兵于中央,在开封建设文化机构。如此一来,开封府便成了大宋的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拥有巨大的人口规模,便于大宋皇帝掌控全国。同时,众多人口使得大宗商品,诸如粮食、布匹,有了大规模需求。另一方面,官员、读书人众多,也给开封提供了大量中高级消费群体。开封这个大市场,算是运转起来了。

03.

北伐

下来,要建立我的军中威望了。继位第三年,我将吴越国、漳州、泉州并入版图,第四年,我覆灭北汉,终结五代十国分裂割据七十余年的局面,完成了大哥都未做到的壮举。随后,信心大增的我,率军进攻辽国,意图收复幽云十六州。可惜对辽国军力预估不足,先胜后败,饮恨高粱河。

11年后,我派大将杨业、潘美、曹彬等人,分三路北伐。西路军在潘美与杨业的指挥下,节节胜利;中路打得也是可圈可点;唯有作为主力的东路军,在曹彬的率领下,越打越不成样子,后来被人截断了粮道,遭遇惨败,连累西路与中路无奈撤退。按理说曹彬作为一代名将,不应该如此失了水准。这件事也令当时的人十分不解。可我的板子却只是轻轻落下,依然重用如故,让他当了军中第一人。

这不是我被奸臣蒙蔽了,而是因为曹彬替我背了黑锅。其实东路军后期,是由我指挥的,我是这次大败的主要责任人。经此一事,曹彬受到了全军上下的普遍指责,与那些军头有了明显裂痕。毕竟,打了败仗就够丢人了,地位反倒还提高了,就更遭人恨了。但这样的人正是我所需要的。他只能依靠我,才能保住现有的地位。而我也能借助他在军中的人脉、威信,控制军队。

当然我也没有傻到,为了拉拢曹彬而主动大败。不过是事情已经发生了,只能尽力在败局中寻找有利机会。

04.

施恩读书人

既然,短期内无法在武功上有所建树,那我就要抓紧文人的心。我在位时期,第一次科举的取士人数,就比大哥在位时期录取的总人数,多了一倍有余。这一榜,取了吕蒙正、张齐贤等多位,日后位列宰执的贤才。读书人都对我歌功颂德。说这一举措,让众多身怀大才之人,有机会为国效力。

不过他们只看到了表象。确实,科举取士,想录取多少人就录取多少人,但是这些人下一步是要做官的,每年哪来那么多官位给他们呢?于是我只能一方面增加行政部门,另一方面增多行政级别,同时增加差遣官的数量。这就是冗官的开始。

这也没办法,不扩大文官的数量,哪能增强文人群体的力量,全面压制武将呢?笼络曹彬还是不够,我要的是武将翻不了身。我不仅要让这些科举入仕的读书人当官,还要让他们当大官。这一榜不仅人数多,而且升官快,其中多人位列宰执,被后人称作“龙虎榜”。

但我可不傻,不能一味放纵读书人。于是,我设立了考课院与审官院,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同时也进一步压缩了节度使手中,任命官员的权力。

这接班人不好当,要平衡各方势力,还要设计制度,多方制衡。终归,我们赵家的天下,不是“后宋”,而是大宋王朝,我也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