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多一种武器

2020-08-05 06:59:13 作者: 急救,多一种

他预测,家用版的AED,或许也会很快被研发出来。

2

徐海军感慨,自己要是抱着AED往街上一站,没几个人知道这是什么,更别说会用、敢用了,就算安装、普及了,也可能沦为“摆设”。

“拿去很多大医院问,都没多少会用的。”他说。

两个月前,有媒体在网上做过调查“你会做心肺复苏吗”,9000多人参与了投票,大部分人表示“不太会,只在书本电视上看过”。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发出疑问“AED是啥”。

目前,一台AED设备的价格从1万多元到3万多元不等。贵一点的功能更多,带显示屏,能看到心律,或是可以切换成人和儿童两种档位。

2016年,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北京地铁6号线呼家楼站突然倒下。视频发到网上,引发了关于加班猝死的讨论,也让很多人开始关注公共场所的急救设备。金波的亲友一起创立了“心唤醒”基金会,一边推广AED设备,一边开展急救培训,张元春也是发起人之一。

当时,北京的大型公共交通枢纽,只有首都机场配备了AED。包括张元春、徐海军在内的许多急救科普人,一直在网上发声,在线下培训讲课,试图推广AED设备。

心唤醒基金会联系北京一家商场,捐赠了一台AED设备,张元春去参加了“落地仪式”,给商场安保部门的员工培训。他注意到,来听课的人里,有不少商场的中层领导。这台AED被放在一层服务台,据张元春了解,安装之后,商场里还没发生过心跳骤停事件。

他曾自掏腰包,给母校前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捐了两台AED,一台放在操场正对面的校医院,另一台放在学校的老干部活动中心,考虑到“运动多风险”。

在医学院里,张元春也进行了AED的使用培训。

“学生们在学校里学的都是基础课,解剖学、病理学、眼科、耳鼻喉科等等,但是没有急救的临床技术。临床技术都在医院里学。”他说。

这些设备装上之后,维护的周期一般是两年。这之后,部分配件和电池可能会过有效期。今年7月,张元春家中的AED设备“滴滴”响个不停,提醒他,电极片该换了。捐出去的那两台他也惦记着,默默计算该去维护的时间。

张元春曾想以个人身份给北京的地铁站捐赠一台AED设备。他在公众号里提到,随后转发到朋友圈。

“我知道急救普及任重道远,但我们总得做些什么吧?”金波去世的第二天,张元春写道。发出来不到2小时,设备问题“首先解决了”。一家企业自掏腰包,买了一台AED给他。

张元春请朋友帮忙联系宋家庄地铁站,那是离他家最近的站点。换乘站,人流量大。他做好了给地铁站员工上课培训的准备。

最终,他得到的答复是需要“统一调度,统一安装,暂时不能接受个人捐赠”。

那台设备最终被他捐给清华大学,装在游泳馆入口处。一进门就能看到,它就搁在一个四四方方的橙色盒子里,贴墙根摆在一只红色箱子上。侧面的“AED”3个字母一眼就能看到。

这台AED还没派上过用场,事实上,张元春捐出去的几台设备,目前都没被使用过。后来他听说,清华大学有校友捐赠了300多台AED,2019年5月7日,其中一台AED设备成功救治了一名大一学生。

3

金波去世将近4年之后,随着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实施,AED真的要进驻他当初倒下的呼家楼地铁站了。

北京地铁公司回应,AED设备的推广安装一直在进行。此前,北京市卫健委就召开过AED工作推进会,要求尽快在火车站、地铁站、交通枢纽等公共交通场所,“解决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急救设施设备配置问题”。

前不久,心唤醒基金会刚与另一家公益组织合作,给杭州市捐赠了25台AED设备。这些可以救命的仪器,出现在萧山机场、地铁站、主城区的加油站,以及杭州的奥体中心。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家基金会的急救培训活动,一部分改到了线上。直到3月,今年的第一期实践课才在长沙举办。

6月1日,AED投放被落实的消息,开始出现在媒体上。

山西省发布消息称,今年将在公共场所共计投放500台AED设备,由当地红十字会牵头,首批的200台设备,已经通过验收并投放,同时配套举办了450期心肺复苏及AED相关培训,培训人数达1.25万人次。

“中国很大,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AED的普及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张元春说,“况且真正接受过急救培训的人的比例还不高”。

根据媒体报道的中国红十字会的数据,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接受红十字会系统救护培训的人员是1900万人次,群众救护的普及率不及发达国家。

张元春——总结出AED推行将会面临的困难,最终得出结论,“没有想得那么快”。

他不但关心AED的普及率,还担心这些设备是不是能被使用者迅速拿到。他注意到,南京地铁站的AED设备,需要砸碎柜门玻璃才能取得。他还见过需要扫二维码、刷身份证的取出方式。还有一些地方,取出设备需要找工作人员要钥匙。

张元春记得,在日本见过一家药妆店,AED就放在货架上,需要时,可以被一把拎起,迅速连接到患者身上。

去年11月某夜,35岁的演员高以翔在录制电视节目时心跳骤停,抢救无效去世。在这之前,途牛旅游网副总经理李波、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张锐,都因心肌梗塞离世。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抽烟喝酒、过度劳累,乃至强烈的负面情绪,都是可能导致猝死的危险因素。还有更多普通人,奔行在上下班的路上,或是坐在加班的工位熬夜,用咖啡“续命”。

张元春给很多单位做过急救培训,发现有不少都是单位希望做、领导希望做,可员工态度敷衍,参加培训时“态度不端正”,甚至在考核的时候作弊。

张元春甚至被这些事气哭过:“我真的不能接受这种对生命不尊重的态度。”大家要“会用,敢出手相救”,才能避免更多悲剧发生。“虽然进行心肺复苏不是万能的,但不救,人肯定活不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