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尊敬教师?6个故事让你红了眼眶

2020-09-19 00:00:50 作者: 我们为什么要

“劳动”标注着他们的成长轨迹,“奋斗”是他们最好的人生注脚。

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他们披星戴月见证校园的日出日落;他们用生命的温度雕刻孩子的人生;他们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用心做人的道理。他们的故事表明,只要努力奋斗,处处是人生出彩的舞台。

他们,就是无悔奉献、倾情付出的老师们。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中国教育报推出“新时代奋斗者·寻找校园最美劳动者”特别报道,采访报道一批常年工作在基层一线的教职工,在教育战线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他们是怎样的一群劳动者?他们都有哪些故事?

讲台上的钢铁侠

“当一名好老师是我一生的追求,能站上讲台一天,我就要做得最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千博认真地对记者说。虽说他已经是教授了,但每次回家,曾是小学教师的80岁老母亲还经常叮嘱他:“要好好教娃娃,不能误人子弟。”

“要教好课,必须下真功夫,不能有应付心。”从教30多年,千博每年主讲“自动控制原理”等4门本科生课程,年平均教学工作量达到500学时。为了上好课,每年他都会重新认真备课;每备一门课,都会找至少10本教材研究,并针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对比、选择、总结,融会贯通后再讲给学生。

在千博眼里,一节好课要“课堂没有低头族,师生之间始终保持良好互动”。他上课喜欢“抖包袱”,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理解知识。平日里性子沉稳、话不多的他,一站上讲台,立马像换了个人,激情飞扬,滔滔不绝。课堂上经常笑声、掌声不断,惹得同事纳闷地问他,刚才给讲啥呢,学生那么开心。

2008年,千博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一起严重车祸让他四肢骨折、肋骨断裂、脾脏大出血。由于伤势严重,半年里他先后做了7次大手术,两次被送进ICU抢救。

最终,这场车祸给他留下了终身残疾,以及身体内的14块钢板。

“既然被救活了,就更要努力地教好学生,多做就是多赚。”在家休养期间,千博着手编写《自动控制原理》教材,搜集资料、计算、总结,每天工作时间甚至比上班时还多。

一年后,千博重新站上心爱的讲台。喜出望外的学生们起身鼓掌欢迎,他们注意到,老师的手里多了一根黑色的手杖,走路时是拐杖,讲课时是教鞭。

没人知道,站在讲台上的每一分钟,对浑身布满钢板的千博而言,都是在与伤痛进行抗争。任凭汗水滚落额头、酸痛蔓延全身,他不说一声痛和累,教态始终从容、自信、充满激情。“讲好课是我的本分,我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学校。”千博说。

千博主编的《自动控制原理》教材荣获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规划教材,主持的课程建设项目获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他个人先后荣获学校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称号,教学名师奖、优质教学质量一等奖、联想理论教学一等奖、求实实践教学一等奖等。

“我要干得更好才对得住这些荣誉。”拖着病体,千博玩命地工作,做团队建设项目、学校教改项目、实验室建设项目,带研究生,指导学生参加国创、省创项目,培养青年教师等,乐此不疲。

“千老师就是我心中的‘钢铁侠’。”学生代光威说,“我很庆幸在大学里遇到这样的好老师,他的言传身教都传递着一种力量,激励我努力攻坚克难,走向更好的自己。”

本报记者 冯丽

离不开的春妈

“带着一颗爱心工作,把新疆籍孩子当自己的孩子。”这是石河子大学内派服务管理教师张春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8年里,离新疆、到湖北,赴天津、入四川,张春的目的只有一个:当好新疆籍孩子们的“妈妈”。

2009年至2012年,张春在华中师范大学负责服务管理新疆籍学生,一待就是3年;2013年到2017年,她在天津大学担任内派管理教师;如今,西南民族大学校园里又活跃着她的身影。

如何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学生的服务管理工作?怎样才能让孩子们认可自己?“其实,也没有什么‘秘诀’,只要真心爱他们就可以了,爱会拉近孩子与你的距离。”张春的话是这么简单,但背后却是她无私的付出和奉献。

“偌大的校园,要找到新疆籍学生,并和他们聊上一会儿,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张春说,新疆籍学生大都分散在各学院,所学专业不同,上下课时间也不一样。张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识并了解学生,四处寻找,她发现了一个好地方——学校食堂。

一大早,张春就来到食堂。看到学生走进食堂,她就迎上前主动介绍自己,然后坐下来和学生聊几句。午餐和晚餐时间,别人下班吃饭了,张春则开始“上班”——准时来到食堂,认识学生。就这样,一个半月时间,张春认识了所有新疆籍学生,并和他们建立了联系。

看到有学生打饭的量小了,张春会关切地询问是不是哪里不舒服;遇到学生感冒了,她总是叮嘱学生及时去看医生,好好休息;看到学生焦虑,她总是像妈妈一样陪伴在学生身边,安慰他们。这些看似很小的举动,让新疆籍学生倍感温暖。渐渐地,遇到什么事,学生们都很乐意把心里藏着的话告诉张春。

“快过年了,我想送给我亲戚家孩子一套新衣服,他的身高、胖瘦和你差不多,你可以帮我个忙,去商场买一套吗?”张春问一名新疆籍学生,并递给他500块钱,“你喜欢的衣服,我亲戚家的孩子也一样喜欢,按你喜欢的挑选就可以了。”

看到“春妈”找他帮忙,这名学生愉快地答应了。他来到商场,左挑选、右试穿,直到自己满意。当他拿着新衣服兴高采烈地找到“春妈”时,张春并没有收下这套衣服,而是告诉他,自己亲戚家孩子已经有了,这套衣服就留给他穿。

送一套新衣服给亲戚家的孩子,是张春的一个“善意谎言”,“他是个孤儿,我怕直接送给他衣服,会伤害他的自尊心”。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