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师生到正高级教师:我的专业成长与人生感悟

2021-05-07 16:35:22 作者: 从中师生到正

参加教学论坛的人数从当初的不足50人,逐渐发展到六七百人,民间自发的数学教研论坛正在风靡全国,势不可挡。有一对年轻的小夫妻,都是来自四川成都同一所中学的数学老师,他们俩每年的教学论坛几乎都要参加。还有的老师干脆带着自己上初中的孩子一起来参加活动。活动之后他们还可以在活动所在地进行旅游,大家看看这是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反正也是旅游,还可以结识那么多的同道中人。这样的旅游方式,咱们的年轻教师是不是可以借鉴?

02敏于实践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把学到的教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才能内化为个人的综合素质,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前几年的目标教学和题组教学,到近年来的分组教学和学案导学,再到最近的翻转课堂和微课应用,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或技术都蕴含着一定的道理,我们学习回来就立刻投入教学实践,把学到的方法和本校的教学实际相结合,采取“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策略,把真正优质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坚持下来。特别是孙伟刚老师的整体教学理念对我的启发很大,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在我的教学中也逐渐形成了整体教学的风格。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要对某些知识点进行深化讲解时,后续内容被编写到下个专题甚至下一册教材中,往往会造成数学教学的割裂,导致学生数学知识系统性不足,新旧知识点之间难以形成有效关联,在学习新知识时要对既有知识进行回顾复习。因此,我便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知识点之间的纵横关联,运用思维导图,通过单元整体教学,实现对数学教学的整体把握、整体安排,实现见木成林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知识结构性更加突出,应用过程更注重灵活性,摆脱了课时学习中的知识零碎、记忆混乱、机械套用等现象。同时通过分模块教学,学生能明显感受到单元知识是整体的、系统的,能在单元知识间进行转化、迁移和过渡,在单元教学中梳理出一条主线,实现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学习历程。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避免题海战术,提升学生整体数学素养,实现从知识教学向能力教学的转变。

这种创新,属于理论创新。实验报告在《中国数学教育》以本刊特稿的方式进行了重点推介。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认可。这一理论与南京卜一楼老师“生长数学”教学主张不谋而合。

2014年、2018年我又和李强老师一道,完成了淄博市教育局的两个创新项目,均获得一等奖。

任何一项教学创新都需要认真地去“做”。

04善于表达

说得直白一点,善于表达,就是把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评价教师的标准通常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学质量;二是教研成果。其中教学研究是本质,论文发表是载体,提高质量是目的。前者是你的教学能力的综合评估,是立足之本,生存之道;后者是你的教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的综合反映,是你在业务上成长、进步的发展之路。生存与发展互为前提;教学与教研,辩证统一,两者均缺一不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开展一些教育、教学研究,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同时也是提高自身业务理论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无论领导是否喜欢,咱们数学教师自己心里应该明白这个道理。说实话,咱们的工作真不是给哪个领导干的。

从参加工作第一年,我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有时是生活琐事,有时是教学反思。有一段时间,我和学生是可以相互交换日记看的。工作初期的日记上,还保留着学生给我修改错别字的记录。从我谈恋爱开始,日记就不能对学生们公开了。现在想来,写日记的习惯肯定对我后来不断地发表论文和其他文章是有帮助的。

从1986年我在《淄博师专学报》上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始,至今已经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300多篇。仅教育教学论文就有100多篇。我所撰写的文章选题,都是来自教学实践。从课程改革热点到课堂教学实践,从听课评课到教学反思,从教材研究到学法指导,从中考题赏析到错解归因,这些都是我所关注的。对一个问题思考到一定程度,就有一种想表达的欲望,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我投稿的杂志也是五花八门,比如《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国数学教育》、《中学数学》、《数学教学》、《数学教师》、《中小学数学》、《中学数学杂志》、《山东教育》、《吉林教育》等等。写稿的时间久了,和杂志社的编辑也逐渐熟悉起来。

这个教学创新,算是我的一个独门秘籍,无论是平时教学,还是外出讲公开课,走到哪里我就把它用到哪里。越用越灵活,越用越完善。我调入淄博十八中的第一学期,就是靠这个办法把一个倒数第一的班级变成级部正数第二的。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几何教科书第三册P207在“想一想“栏目有一道思考题:

如图1,如果⊙O的周长为20πcm,⊙A、⊙B的周长都是4πcm.使⊙A在⊙O内沿⊙O滚动,⊙B在⊙O外沿⊙O滚动.⊙B转动6周回到原来位置,而⊙A只需要转动4周就回到原来位置.想一想为什么?

这个问题从1994年10月首次与广大师生见面,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从此,各类数学报刊对该问题的讨论不断。有些老师和同学认为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答案是错误的,甚至指责教材不该犯这样的错误。为此,许多编辑和老师运用各种方法为教材和教参进行解释,说明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结论和答案都是正确的,并无错误。但讨论依然没有终止。

2001年暑假后的人教版教材,初中《几何》第三册中这道“想一想”不见了。被删除了。或许是因为它给人教社带来了太多的麻烦,或许是因为其它原因。但我们认为这确实是一道好题,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思维。老师们只所以对这个问题难以理解,是由于我们过去教学手段太落后,数学实验也只是做个模型,既麻烦又不准确。为了解决这个困扰大家多年的教学难点,我和刘同军老师一道,共同运用几何画板制作了课件《探究滚圆的奥秘》,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用《几何画板》进行的演示直观形象,有说服力,让人一目了然。这个课件参加2002年山东省优秀课件评比获得一等奖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