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休闲 > 音乐舞蹈 > 南管乐舞

南管乐舞
2011-12-03 14:33:35   来源:   点击:

    (1996年,台湾~)搭配南管之民间戏曲元素而创作的舞蹈形式。「南管」流传於中国福建闽南地区的泉州、厦门、漳州,以及台湾、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保存了汉、唐、魏、晋古乐遗韵,吸收了宋、元、明、清的南戏曲调、地方俗乐等元素,是一种具有丰富传统内涵和鲜明地域特徵的民间音乐表现形式。

    南管由「指」、「谱」、「曲」组成,正式演奏称为「排场」。「指」可唱可奏,但一般以器乐合奏为主,包含数个乐章,进行速度由慢至快,结构严谨。「谱」是标题音乐,属於纯粹清奏的乐曲,不只可单独欣赏,还可用於戏剧配奏。「曲」指专用来演唱的散曲,歌者需表现行腔咬字之典雅清晰与醇正饱满。

    18世纪汉移民大量进入台湾,几乎只要有泉州移民分布处,就有士绅开设南管馆阁,至20世纪初,全台曾出现的南管馆阁至少就有150家。台湾南管约在1970年代开始受学界重视并大力提倡,1982年作曲家暨民族音乐学家许常惠带领南声社巡回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瑞士等5国,并在法国国家电台留下珍贵录音,南声社及主唱人蔡小月的声音透过电台的传播,使欧洲人留下深刻印象;1988年法国电台将这场音乐录音精选出版CD。

    1996年,舞蹈家吴素君为汉唐乐府编创、发表《艳歌行》,是台湾南管发展最重要的分水岭。这一出使用梨园戏「十八步科母」基本身段、手姿做为舞蹈语言,再将南管音乐或拆解或重新编排,只留戏曲故事里的抒情意境,并将歌、乐、舞重新凝塑揉合,编成〈艳歌行〉、〈簪花记〉、〈夜未央〉、(满堂春)等作品,探索、开拓了全新的舞台视野,也让台湾的南管创作出不同於福建、闽南一带,将南管「曲艺化」、「民乐化」的方向,正式宣告南管跨界的可能。

    由於演出呈现了精致娟秀与沉敛诗意的表演美学,文化艺术界给予极大关注,并随即获得国际各大艺术节邀演。1996年後,以台北为核心的新兴南管团体,如汉唐乐府、江之翠剧场、心心南管乐坊等,或以剧场风格演出、或借用环境实景,在唱奏时加入舞蹈、戏剧元素及情境,尤其在视觉上大胆创新,使得台湾南管乐舞的表演型态得以奠定并发展。

    中文关键字: 南管 , 梨园戏 , 十八步科母

    英文关键字Nanguan Music

    参考资料

    1. 郑国权编。1999。《泉州传统戏曲丛书》8。北京市:中国戏剧出版社。
    2. 张真好、陈敏红编校。2006。《泉州南音指集》。厦门市:厦门大学出版社。
    3. 纪慧玲。2006。〈南管的美丽与哀愁〉。《表演艺术杂志》,161:16-18。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文化大学舞蹈系
下一篇:伦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