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但真正“封建”的只有这几个朝代

2020-07-24 15:31:02 作者: 虽说中国有几

封建这个词语源自《诗·商颂·殷武》:“命于下国,封建厥福”,意思是指封邦建国。据《吕氏春秋通诠·慎势》载:“封建,即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自区域内建立邦国,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相传黄帝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备。”欧洲中世纪也曾实行类似的制度。

封建之所以“封建”,离不开“分封”二字。这项制度自“国”这个概念诞生以来,一直持续到了先秦时期,对最早的国家产生了不少积极作用。其实,虽然现代人习惯将民国以前的社会称作“封建社会”,但真正贯彻了分封制的王朝仅有西周、东周、汉朝、西晋和明朝。

那么,分封制所展现的积极作用,在哪个朝代体现的最明显呢?

自然是西周时期。

当时的西周天子为了统治贵族阶级,同时,为了向殷商遗留势力和外族施压,施行了这种制度列土封疆。从表面上来看,那些跟随武王打天下的有功之臣都得到了应有的奖赏,实际上,他们却仍被周天子摆了一道。

为何?

从鲁公周公旦、齐公姜子牙前往封地的经历中,我们就能看出,这些被分封给诸侯的土地都相当凶险,不是紧挨着边陲之地,就是已被前朝贵族占据,想要坐稳封地还需一番战争。

分封制为西周王朝带来的好处要从两方面来分析:

首先、分封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统治阶级、社会秩序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其次、分封制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维持社会稳定的最有效的制度。

即便西周末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恶化,出现了各诸侯相互倾轧的情况,但这也不是分封制的过错。毕竟,分封制是建立在天子的实力凌驾于诸侯的情况下的,如果,背离了这种情况(天子式微),分封制是不适用的。从西周发展地域图上我们就能看到,分封制加强了天子对边陲地区的统治力,且使中国的领土得到了扩张。殷商时期中国的地域相对狭小,但自西周之后位于边陲的诸侯开始不断对外扩张。

显然,相比于外族统治,天子更信任那些同族的诸侯。

分封制虽然可以间接增加天子的控制力,但分封制却是建立在天子本身就拥有强大控制力的基础上的。一旦天子式微,那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势力便会失衡,分封制将会成为王朝发展最大的隐患。至于前文中笔者为什么会说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是史上最完善的,这是根据汉朝乃至明朝的历史事实得出的结论。

在汉朝、明朝两个朝代,虽然,也实行过分封制,但这两个朝代的分封制并未取得太好的成效,甚至,有损于国家稳定。例如:汉朝时期的分封制始于刘邦,刘邦将国土分封给各同姓王,由此诱发了“七王之乱”,险些使西汉分崩离析。

正是因为这种情况,西汉在发展过程中才逐渐削弱了分封制,诸侯国的权力被逐渐削减。到了唐朝以后,分封制基本已名存实亡。即便是得到了封地的诸侯,也不再像西周乃至汉初的诸侯一样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人数众多的军队,所掌握的权力也十分有限。

分封制的“复兴”发生于明朝,这一时期的分封制与西周早期的分封制已大相径庭,严格来说应该称其为“宗室分封制”更加妥当。朱元璋上台以后,将除继承人(朱标、朱允炆)之外的皇子皇孙均分封到全国各地,让他们成为了享一方食邑的藩王。

或许是因为农民的劣根性使然,朱元璋眼中的分封制仍是十分实用的。朱元璋之所以将子孙全部分封在外,就是为了帮助皇太子、皇太孙扫清障碍,开启一段万世之治。然而,直到朱元璋驾崩他都没想过,先秦以前的大型动荡均是由分封制而起的,况且当时的社会状况分封制明显已不适用。

可以说,正因为这位开国皇帝的疏忽,致使明朝的皇位在传给朱允炆后,国家便陷入到动荡之中。

在“宗室分封制”中,被分封的藩王没有行政权,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封地的经济收入和部分军权罢了。朱元璋原本以为,限制了藩王的权力后,可以让中央牢牢地控制住藩王的活动范围。即便发生了藩王谋反的情况,藩王也无法独自成事,对中央军构成威胁。

朱元璋的良苦用心,均在其死后付诸东流了。朱允炆一纸削藩的圣旨,让被分封到各地的藩王如临大敌。尤其是藩王中野心较大的朱棣,在他的隐忍之下,一支足以颠覆中央军的骑兵部队正在燕京悄然出发。仅用了三年,朱棣便带着他的军队开入了南京城。

而最终,破坏了祖父“宗室分封制”的朱允炆,亦在一场大火中不知所踪了。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的分封制》、《诗·商颂·殷武》、《吕氏春秋通诠·慎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