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倒履相迎,刘备三顾茅庐,为何三国政治家执着于形式主义?

2020-08-04 17:48:37 作者: 曹操倒履相迎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作为君主的曹操和刘备,他们当然不是闲的没事干,除了收拢人才之外,每天都有很多事务要处理,如果只是为了招揽人才,自然有其他的简便方式去实现,没必要非得亲自上阵,去做这么一套政治秀。

三英战吕布

实际上曹操和刘备之所以会这么做,也跟察举制有着必然的联系。

汉代的察举制选官,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在地方上先想办法获取名声,然后让地方上的官员听到自己的名声,地方官员们听到名声之后,再把这个人才举荐给朝廷。

如果翻开史书,你会发现,汉朝到魏晋这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各种成语故事集中出现的年代,什么“孔融让梨”“卧冰求鲤”“凿壁偷光”等等,是因为那个年代人们道德水准普遍较高吗?实际上也不见得,只不过是那个年代的诗人们,对于名声的需求更为激烈罢了。毕竟“有名”往往就代表着“有利”。

实际上不光是等待朝廷任用的士子们,汉末以后,群雄并起,割据一方。但他们作为君主,实际上都有点名不正而言不顺。以前汉朝朝廷负责察举制的时候,人家是正朔,只需要挑选人才就够了。

但曹操和刘备他们,本身不能代表中央政府,这个时候不管是你选拔人才,还是施行某项政策,就显得有点名不正言不顺,那么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不断的通过各种故事,来强化自己在天下人心中的存在感,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古代交通信息不发达,要让别人知道你的名声,就需要各种能够被传扬的故事来做载体。

所以说,曹操和刘备,实际上也是有这扬名的需求的。这一点从当时有关他们两人的成语不断出现,就能够看出来。

曹操的“倒履相迎”“望梅止渴”,刘备的“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等等,都是这种故意作秀扬名的表现。四、结语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殊的社会生态,这些社会生态共同决定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在现在看来是形式主义的事情,在古代未必没有特殊的含义。

尤其是对于曹操和刘备这样的政治人物来说,一举一动都是有的放矢,他们之所以做出“倒履相迎”“三顾茅庐”这样的政治秀,一方面是为了表示对人才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自己在天下间刷“存在感”的需求,实际上从“魏、蜀、吴”三个国家的角度来讲,这种刷存在感,不仅是君主个人的问题,从国家的角度来讲也是必须的。

换句说话,就算是你刘备不愿意这么做,诸葛亮也肯定得想个别的办法给你扬名。

站在现在的角度,形式主义似乎成了一个贬义词,但凡事不能一概而论,老师上课时学生起立喊老师好,换成是学生坐下喊,也没有任何区别,但这站起的“形式主义”,表达的是对于老师的尊敬。

所以说不好的形式主义,自然要将它消灭。对社会有益的形式主义,还是要认认真真的坚持下去,不能一概以形式主义的名义给取缔了。

参考文献:

《三国志》

《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