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习 > 百科知识 > 内湖清代采石场

内湖清代采石场
2011-12-03 09:15:07   来源:   点击:

    光绪8年(1882年)台北建城,需要大量石块以堆砌城墙和建物,於是开采内湖金面山西南侧的安山岩作为建材,此区为现在的内湖区环山路136巷底的山上。如今台北城墙早已成为历史,这些旧石料只能在下水道及金山南路电信局旁的旧监狱围墙可以发现。

    日治时期,这座采石场称为「北势湖采石场」,是全台湾颇具规模的石材供应地。由於这座采石场的岩层属於比较容易风化的石英砂岩,因此较少用於建筑本体,多用於舖设道路、堆砌围墙、下水道等,只有少数民间建筑取其地利之便才会作为建材使用。

    战後,因混凝土建材成为主流,开采石材的经济效益降低,加上为保护自然生态与环境,石场已经停止开采,并列为市定古蹟,但现场遗留许多历年开凿痕迹,以及当年石料从山上以专辟的斜坡道滑下之遗迹,成为台北建城史之实证。

    当年采石场主要分成工作场、斜坡道、弃石场,以及工人休息区等处。凿开的石条经由斜坡道运送下山,再用牛车运送至基隆河渡船头,透过河运载往大稻埕或艋舺码头卸货。因石料颇重,所以先从靠近基隆河的地区开采,日後再慢慢往山上及东边延伸。

    今天从内湖环山路136巷走到底,就会看到通往昔日采石场工作区的登山口。所谓工作场就是山坡上大片裸露的岩壁,今日登山步道两侧的坡面皆是。当年打石工人将岩壁大石块敲成能够搬运的长方形石条後,便由斜坡道运送下山。

    斜坡道也是由石块铺设而成,表面做成平顺的浅沟槽,上铺桂竹;将敲下的石条放在底部抹黑油的木板上後,顺沟槽而滑下山。弃石场是用来堆集碎裂而无法使用的小石块。至於工人休息区则为碎石块铺成的平整地面,今日步道的休息展望点大多就是昔日的工人休息区。

    过去打石工人会先在岩壁上用凿子和槌子凿出一排凿孔,有时是角形、有时是圆形;然後在凿孔中放入铁楔,铁楔由两片铁板组成,用槌子敲打铁楔中央,等成排的铁楔都敲打过後,大石便沿着凿切线裂开。脱离岩壁後的角形大石块,再用槌子凿打成方便运送的石条,约一尺宽、四到五尺长,这些就是成品了。

    目前在岩壁上还可以看到当年打石的遗迹,例如:成列的凿孔、凿切线、齿形凿切面等。登山步道两旁也常见到散置着的石条成品,有些石条则已成为步道的阶梯。

    参考资料

    1. 『台北市文化局』,http:// www.culture.gov.tw/building/view.php?vid=155&page=1
    2.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220.132.116.148/tony0147.html
    3. 《台北古蹟侦探游》,李乾朗审订,远流出版社,106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傅氏古厝
下一篇:八德三元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