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习 > 百科知识 > 公卖局球场

公卖局球场
2011-12-03 09:17:00   来源:   点击:

    历史沿革

    1961年正式启用的公卖局球场,原为露天篮球场,1965 年改建为室内体育馆。2003年经专家评定可能为目前世界上罕见的大跨距铝骨室内建筑,专家希望先进行必要测绘纪录,再妥善保存,在同年12月24日,府文化二字第09200525500 号公告,坐落於台北市南昌路1 段10 之1 号的公卖局球场,登录为历史建筑。

    1960年代由於三军球队盛行打篮球,每年自由盃竞赛都在南昌街球场举办,但场地原为露天球场,重要球赛只能於夜间举行,每遇下雨则又延误赛事,在当时台湾省政府试办「公教人员福利互助办法」期间,体育设施亦为「职工福利设置办法」中项目「育乐设施」之一,兴建封闭式体育馆更具有历史意义,第一届威廉琼斯盃国际篮球赛也在此举行。

    但是,随着国内运动环境改变,15年前公卖局球场即已停摆,缺乏现代化动线规划及无球员专用出入空间,庞大管理费用,使其渐渐走入历史中,讽刺的问题在於拆除及保存的关键期让文化局两难,缺乏文献资料及专家学者和篮坛重量级人士有力疾呼保存,最终的决定仍是拆除球场,目前徒留荒芜一片,暂未加以利用。

    建筑特色

    公卖局球场屋顶由大跨距铝架建构成全开式穹顶,平面以四方形为基础,建筑外观虽不特殊,但所采用的室内铝合金大跨距骨架,在观众席满座时可容纳2500 人,半圆顶体育馆,属於综合型球场,举凡球赛,桌球、排球、合气道、空手道,以及拳击比赛运动场,都在此举行过。

    由於当时为露天篮球场,天雨就不便观赏比赛,需要在观众席上方架设棚架,延续日治末期,台湾高雄有研发铝制合金的技术,所以改采用台湾铝制骨材,费用低,施工快速,但是质料耐久性差,不易保存,目前公卖局球场已在原址拆除,早不复见当年热闹场景的原貌。

    参考资料

    1. 陈盈珊,公卖局球场保留 文化局难决,台北,中国时报,2003.08.15
    2. 李乾朗《台北市古蹟简介》,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1
    3. 李乾朗《台北古蹟侦探游》,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
    4.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网站http://www.culture.gov.tw/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凸缝
下一篇:前日军卫戍医院北投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