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习 > 百科知识 > 曹公圳旧圳头

曹公圳旧圳头
2011-12-03 14:35:49   来源:   点击:

    【古蹟所在县市】高雄县

    【古蹟名称】曹公圳旧圳头

    【古蹟所在】高雄县大树乡凤屏二路旁

    历史沿革:曹公圳迄今已有167年的历史,系由清朝凤山县知县曹谨,为了解决当时农田灌溉水量不足,於清道光十七年(西元1837年)夏天开始兴建,历时约1年半,於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兴建完工。成为南高雄大平原重要的灌溉水系。老百姓为感念曹谨知县开圳德泽,乃请当时知府熊一本,以「曹公圳」命名纪念。

    曹公开凿的大圳,史称「曹公旧圳」,清道光二十一年(西元1841年)凤山县再度发生旱灾,当时曹公虽已奉派陞任淡水厅海防同知,仍指示仕绅岁贡生郑兰、附生郑宣治,依据上次开圳经验,另於下淡水溪九曲堂曹公圳水门旧圳上游300公尺开凿新圳,道光二十三年(西元1843年)完工通水,灌溉赤山里、观音下里、半屏里、兴隆内里、兴隆外里等5里的农田,灌溉区域即今高雄县鸟松乡、仁武乡、大社乡及高雄市三民区、左营区、楠梓区,圳路共46条,全长384,810公尺,灌溉面积2,096公顷。为区别二圳,前圳称「曹公旧圳」或「五里旧圳」;後者称「曹公新圳」或「五里新圳」,二圳又统称「曹公圳」。

    「曹公圳」是台湾在清领时期,由官方主导的最大规模水利工程,与台北市「瑠公圳」、彰化县二水的「八堡圳」,合称清代三大水利工程(後二者由民间开凿)。日治时期,仍沿用曹公新、旧圳灌溉设施,并引进新的抽水设施,取代一年一筑的临时拦沙坝,农业用水更加稳定。光复後,因下淡水溪床东移、下降,无法满足用水需求,而增设大马力的抽水机设备,曹公圳灌溉区域全面进入机器抽水的时代。

    曹公圳从清领、日治时期到光复以後,水圳灌溉区域曾遍及凤山、林园、大寮、大树、仁武、大社、鸟松、桥头、楠梓、三民、苓雅、前镇、小港等13乡镇市区农田,也是供应大高雄地区200万人口饮用水的澄清湖自来水厂取水源头。曹公圳不但造就了凤山平原成为鱼米之乡,同时曹谨治水的政绩,让後代子民更难以忘怀。凤山地区的居民感怀恩泽,以「曹公」或「曹谨公」尊称他,并为曹公立祠奉祀。

    参考资料

    1. 杨秋兴 高雄县文化局文化资产课 发现古蹟之美
    2. 高雄县文化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明宁靖王墓
下一篇:木构造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