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习 > 百科知识 > 草山水道系统

草山水道系统
2011-12-03 15:38:11   来源:   点击:

    草山水道系统是台北市第二套自来水工程。日昭和初年,台北城内外人口扩增,原公馆水道已不敷使用,经勘查草山水源後,决定从第一、三水源架设水道。

    昭和3年(1928年)开始架设草山水道系统,1932年完成。整套草山水道系统从竹子湖、纱帽山两地收集丰沛涌泉,长程输送到圆山储水,再越过基隆河向市区配水。各部位的设施,除了部分埋在中山北路下的水管已更换或废除以外,其余几乎完整保存,现已为市定古蹟。

    草山水道系统输配管线总计达19599.04公尺,工程费用为2152,400余圆,是台湾日治时期单一系统耗资最大、给水量最大的水道,而且拥有全台最大的贮水槽,容量一万余吨,也是全台第一个设置自来水水管桥的水道,并唯一於系统内包含水力发电厂的水道。另外,整个输水过程充分运用自然地形,不仅进行水力发电,且全程未设加压泵浦,各种工程智慧,是台湾自来水工程的典范。系统内所有设施简述如下:

    第一水源取入井 :标高541.3公尺,位於七星山麓、竹子湖溪山谷东侧,其涌泉水量每秒0.111立方公尺。水源井门上方原刻有「滚水头」的字碑,已遭抹除。

    第一接续井 :为免破坏水质,禁止擅入,所以用安山岩建造,并设铁栏杆和铁门。

    第一水管桥:跨越阳明溪,全长21公尺,桥柱将迎水面设计为锥形以减低阻力。

    第二水管桥:跨越紫明溪,位於国家公园花钟停车场附近,部分已毁坏。

    第二接续井:比第一接续井高,为减低水压而设,已不使用。

    第三水源取入井:标高303公尺,位於纱帽山南侧山麓,其涌水量每秒0.222立方公尺。入口的拱门上方置一虎心石,字碑原刻有「涌泉台」,已遭抹除。

    草山水管桥:又名第三水管桥,输送第一、三水源,跨越淞溪。此水管桥一边是水管,一边是水渠。

    气曝室:为除去水中的多余气体,以及臭味或铁、锰等矿物质。已荒废不用。

    联络井:位於气曝室下方,两水源的水在此混合。

    天母水管路──平坦路段:沿300公尺等高线而筑,全长约1600公尺。

    调整井:用来调整水压。由於水输送至此後,即将俯冲至三角埔发电所进行发电,因此水槽较大。

    天母水管路──石阶路段:裸露在外的大水管,沿阶梯而下,把水送到发电所。

    三角埔发电所:当时可产生约500千瓦电力。发电所的建筑体曾为了军事用途而漆上迷彩,现独留一块迷彩题额,其余已漆成白色。

    圆山贮水池:在贮水池西侧通气高塔正门上,刻有「活水头」,是当时台北市长武藤针五郎的题字,也是水道系统中唯一没有被涂抹毁坏的字碑。贮水池由钢筋混凝土建造,部份在地上,部份在地下,有效水深3.6公尺,但兴建翡翠水库後便荒废。

    明治桥:今中山桥,於1933年完工,是当时最先进的钢筋混凝土桥,但在此之前就是通往圆山神社的桥梁,此後更将水送至台北市区。

    另外,圆山贮水池南侧建有一座「圆山水神社」,用来安置因草山水道工程不幸罹难的亡魂,於1938年4月立碑。原神社拜殿所供奉的「水仙尊王」已遗失,基础上方也以钢筋混凝土改建;水神社两边有一对日式石狮子。

    参考资料

    1. 台北市文化局,http://www.culture.gov.tw/
    2. 活水古蹟--草山水道系统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4/tmec/index.htm
    3. 草山水道系统简报资料,http://www.ecomuseum.org.tw/Heritage/Water-TSAU/Water-TSAU-PPT1.htm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苗栗文昌祠
下一篇:花莲港山林事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