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
2011-12-03 15:47:21   来源:   点击:

    座落在台北市忠孝东路与中山北路口之间的行政院大厦,原为日治时期的台北市役所。台北在大正9年(1920年)改制为市,因而开始筹设市役所。原先利用桦山小学的建筑,为砖木造,後来於日昭和13至15年间(1937-1940年)兴建新厦,设计者为日籍的井手薰,施工者则为台籍林煶灶先生主持的协志营造厂。

    日军战败後,这座建筑曾於民国34年(1945年)改充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民国36年(1947年)又作为台湾省办公之所。国民政府撤军来台後,民国46年(1957年)省府迁到南投中兴新村,之後才改为行政院,沿用至今。其间有几次修缮,但基本架构未变。於民国87年7月公告为国定古蹟。

    这栋建筑是日治後期少见的大型政府办公大楼,楼层面积最大达一千多坪,运用许多当时的现代建筑设计,相较其他稍早兴建的後文艺复兴式建筑,如:监察院(1915年,原台北州厅)、公卖局(1922年,原专卖局)、总统府(1919年,原台湾总督府)及台大医院旧馆(1916年)等,在建筑风格上有显着的差异。

    行政院屋顶不再作古典的希腊式三角顶或罗马式圆顶,也不作哥德式尖塔,而采用水平式,这是日本国势鼎盛时期的特色,建筑风格受到当时全世界流行的现代主义影响,特别强调简洁方块体与水平线之组合,与中山堂(1936年,原台北公会堂)为同一风格。

    大楼座北朝南,主体建材为钢骨与钢筋混凝土两种。平面呈一个横向的「日」字型,左右对称,营造出两个中庭回廊(天井),昔日作为停车间,现在则为水池花园,回廊各辟有一座圆拱门通向外面;中央挑高为16.5公尺的四层楼高度,里面是大会议厅与集会堂,主出入口位在中央轴前方,面对忠孝东路;四周为办公室,楼高三层。

    中央大楼建筑主体的外墙基座主要由花岗石构成,花岗石为日本所产,质地坚硬,色泽浅白;上半段墙面则铺贴称为「国防色」的褐色二丁挂瓷砖。中央大楼外侧每一层都有一对线条简洁的巨大石柱,第一层为方柱,第二层为变体柱,第三层为菱形柱。

    中央入口设有门廊,门厅的门窗均使用斜格子的金属窗花,反映了1930年代「装饰艺术(Art Deco)」的流行风潮,设计手法明显受到美国建筑师莱特(Frank Loyd Wright)所提倡的几何形设计风格影响。回廊的窗子则大多保存初建时的木窗特色,使用平衡锤窗子,也就是藉由两条铁链与滑轮控制窗子开闭的装置,藏在木窗框里的平衡垂重量要等於窗玻璃重量,使开闭时得以控制得宜,是项运用物理学的智慧;另外,中央突起的楼梯间则采圆形的牛眼窗造型。

    大楼室内墙面使用磨石子,并以水平带作装饰,这在日治时期颇为流行。磨石子系以手工磨成,属於预铸式工法,施工精致;水平带则呈现两种色泽。前门大厅墙面则在装修後又贴过新的石片,是进口的花岗石。

    中央大楼正後门两侧均设置洗尘池。1940年代,台北市铺柏油的路面不多,在外面行走常风尘仆仆,因此,进入室内前可先利用门旁装置之水龙头净手或洗尘,足见设计者之细心。

    参考资料

    1. 『行政院网路导览』,http://www.ey.gov.tw/web/eyvisit/main_6.htm
    2. 『台北市文化局』,http://www.culture.gov.tw/building/view.php?vid=89&page=1
    3. 『台闽古蹟资讯网』,http://min.cro.cca.gov.tw/cgi-bin/saelects.asp?Xrade=a041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西屿西台
下一篇:西山前李宅